一、玉華山
玉華山,山峰之處終年雲霧遮罩,山高確不見峰頂,山勢陡峭,便是當地村民也最多隻能攀爬到山腰處,再往上去便是懸崖絕壁無法在前行一步,山腰處有一道觀,名玉虛觀,觀內深居淺出著幾十位大大小小的道人,隻是偶爾下山與村民購買一些柴米油鹽,村民與之都有見麵卻不怎麼熟絡,每逢初一十五,當地村民也去玉虛觀燒香祈願隻是三三兩兩冷冷清清,平時也不怎麼見有外人來此玉虛觀,不同的是每年3月3日便有幾隻前來玉虛觀的人馬讓沒怎麼見過世麵的村民羨慕不已。
隆祈六年的3月3日也不例外,剛從村子前經過了一支車隊,便讓這個村子裏的村民又一次聚集在了一起,每次這個時候都能讓村民在一起有了茶餘飯後的談資,什麼你看看人家那馬車四匹大馬拉著,那車廂真叫一個氣派,估摸著裏麵都能坐下一桌人喝酒吃肉,什麼你看看人家那護衛全是騎著高頭大馬,連馬的顏色都是一色的黑色,遠遠看見那些披甲的護衛都覺得滲的慌,如此這般總能夠村民談論好幾個月的。
一個黑臉大個一瞪先前說話的人道:這支騎隊馬都是大馬不錯,你們瞧這馬是打仗用的嗎?這馬產南地,是南馬中的鸕駒,鸕駒是幹什麼用的?儀仗用的,還一色的黑,這就他娘的是顯擺用的,南馬就沒有行軍打仗的馬,咱們村養的馬才是打仗的馬,咱們養的馬才是馬中耐力最好的大宛馬,先前說話的漢子對著黑臉大個一揮手,嚷道:你可別吹了,天下都太平了幾十來年了,有什麼仗打啊,光耐力好有個卵用,咱們的馬啊個頭就比驢大點,不能馱,不能跑的,沒一點看相就耐力好點。一旁走來一位年齡稍大的老漢打斷大家的議論說道:今晚裏正召集大家說有事向大家說現在各自都回屋準備傍晚都牽著各自養的馬在村頭集合,村民見王保長發話,各自應諾回家。
這個村子名雲盤村,村子不大世代牧馬,草地方圓三十裏,三麵環山,一麵環水,是一處牧馬的絕佳之地,一條驛路貫穿東南,東麵十五裏,一處軍營,駐紮一支守軍,守軍的人數村民也無法知曉,南麵一處關隘,平時也沒什麼人走此關隘,由此過路的多是朝廷與邊關的驛馬驛卒,或是持有朝廷通關文書的行人,兵馬由此經過必須持有兵部下發的兵符。這個村子200多戶人家,每一個青壯年能養馬的都稱為馬戶,每個馬戶隻允許養兩批馬,每年由朝廷來人選馬,隻挑選劣等馬牽走,留下優等良駒供馬戶繁殖育種,村子裏兩百多戶同姓的不多,村子內不許同姓結婚,由此便解決了馬戶們的生息繁衍問題,每一個馬戶隻管調教良馬,配種繁育,村裏每一個馬戶一年能從裏正哪裏領3兩銀子,一年喝酒吃肉隻要不是天天可勁的造基本家家也都是夠了,都是女娃兒的家庭,便做些雜事及縫縫補補的營生,等到了婚配的年齡便找個合適的後生嫁人了事,村裏的村民日子大部分過得都不錯不愁吃喝,都已習慣了現在的生活,隻是此雲盤村顯然是一個大一點的牢籠,村裏的馬戶世代如此便也隻能聽天由命了,每年裏正帶領幾個村子裏的保長,及十幾個沒見過世麵的年輕後生出村兩次購買糧食鹽等生活用品,當然不是那個年輕後生都能出村,必是今年養馬養的最好的少年後生。
此時玉華山上的玉虛觀人聲鼎沸,在這道門清淨地泛起陣陣漣漪,道觀觀主無塵真人於前一天便已出關,此時盤腿正襟危坐在三清殿三清法相側,雙手丹田結印閉目養神似與這大殿渾然天成一般,片刻之後殿門被一道童從外緩緩開啟被道童引來的是一位身著紅袍玉帶神采熠熠的中年人,紅袍繡孔雀便說明了這位老者乃是大晉王朝二品宦官,此人姓王,原名守田,在他6歲時父母死於戰亂,和爺爺逃難至大晉都成鳳陽城,爺爺臨死前為了給王守田找口飯吃留條活路便求著出宮辦差的宦官把他帶進了宮裏,如今的守田可謂天子的心腹紅人,為朝堂上的掌印太監,伺候過兩位皇帝,更是被當今大晉隆祈皇帝賜名不爭,正是因為了他這30年的不爭便當真獲得了不爭的賜名。
王不爭跨過高高的門檻輕輕走進大殿停在蒲團前便沒了動作,緩慢的呼吸生怕打擾了無塵真人。
片刻之後無塵真人掙開雙眼,手掐清淨訣,一口濁氣吐出緩緩說道,王公公五年不見,看你精神煥發麵漏紅光,必是鴻運當頭啊,讓貧道猜猜說完無塵真人便起了身說道:相由心生氣由形來,看來貧道要稱呼你王掌印了啊。
王不爭麵漏詫異,拱手一揖道:真人,五年不見道果又精進了不少啊,看你這無塵的氣度便是離那大道不遠了啊,祝真人早日證了那大道。
無塵真人哈哈笑道:你這閹人這是咒你道爺去死啊,說完便瞅著王不爭的臉色,觀他臉上並無怒色後,接著說道:你終於放下了,王不爭接話道:還要多謝真人五年前的一句話“心安便是歸處”,如今我心已安了,我小時候進宮後能吃飽飯後便不怪我爺爺了,隻是怨恨老天為什麼讓這個世道總是不太平,總是要死人,總是要家破人亡,五年前得知這個天下即將烽煙在起傳遞此消息給真人時,真人的一句話點醒我時我便放下了一切怨念,我當時就說過如果說我想為這個天下少死點人,子不散妻不離做點什麼的話真人會笑我嗎?
無塵真人莊重抱拳頓首說道:無量天尊,王居士入道了,可喜可喜,不過你要是當著你主子說你想讓天下太平這話,你可知這是越俎代庖啊如若被誅可別怪貧道沒提醒過你。
王不爭抱拳向南方一禮,對著無塵真人道:雜家得意忘形了真人莫怪,若真人不提醒我我這心直之人沒準真的那天當著陛下會說起這樣的話來。
無塵真人收起打趣的神態說道:有些事做了就行不必說。
王不爭望著無塵真人抱拳一揖,說道:老朽受教了,真人剛才說我入道了,何解?
無塵撚了墊雪白飄逸的胡須鄭重其事說道:處上而不重,處前而不害,處下而不沉,處寒而不凍,處暑而不熱,處樂而不極,自得而不忘形,遇忙而不亂,居安而思危,能進退有度,順天應民,當令而行的人,你從本心而來的順天應民當的上有道,世間一切皆有道,皆不可道,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道就在一念之間,世間萬物皆有道,王居士若想證道不妨在我玉虛觀住上些時日自行感悟修行。
王不爭擺手說道:老朽也想和真人終日請教道法,但我出不得世真人不想入世這是道理的道,無可奈何,說完對著門外的小道童說道:煩惱小師傅給老朽請三炷香。
小道童進入殿內燃香後遞給王不爭第一炷香,王不爭經右側邁向香爐前,行禮,上香。上香畢,再行禮之後,從左側退至拜凳前,行禮叩拜,朗聲說道我奉大晉陛下隆祈皇帝旨意前來替當今大晉陛下上香叩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過小道童遞過來的第二柱香,上香完畢後心中默念,父親母親還有我可伶的爺爺,守田如今心事都放下了,我最不能怨恨的是我的爺爺沒有你6歲時我就該死了,你們泉下有知當可安心了,小道童遞給了王不爭第三柱香,王不爭上香後說道,祈求三清祖師保佑世間不起刀兵,讓世間不生烽火,我發願必為這蒼生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無塵真人旁邊默默誦經祈福,待他上香祈福完畢,對著王不爭說道:今日王公公一行人舟馬勞頓,貧道前幾日已吩咐打掃了幾間上房,委屈貴客暫時住下,別看我這觀小可十方叢林尺度俱全,王公公有何需求盡管直說。
王不爭微微一笑說道:不勞真人費心,該帶的吃食物件都有,軍馬已在山腳結營,就是這次送來的後生請真人盡早定奪。
無塵真人臉上泛起一抹怒意,三十年前貧道師尊清麟真人已經為大晉逆天改運了一次,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皇帝不是不知道吧,大晉王朝當真是覺得我這玉虛觀欠他的嗎?善卦者不卜,如此窺探天機,轉嫁氣數隻是趨利一時而已,況且就是卜得天機又能改變嗎?大道無言啊!
王不爭有點歉意的說道:陛下也知道這麼做隻是飲鴆止渴而已,我來的時候陛下說了這是最後一次,大晉朝對玉虛觀是有愧的,從現在起大晉王朝是欠玉虛觀的。
無塵真人揮揮手對王不爭說道:罷了,罷了,王公公遠道而來先去休息吧,你帶來的大晉年輕俊才我吩咐道童去安頓。
王不爭擺擺手對無塵真人說道這些都不勞真人費心,我帶來的30名後生已在道德殿安頓下來了,早晚觀中弟子做功課時他們去無為坪讀書便可,隻是此事關係重大真人你在思量思量,此次前來時間到不急多等個三五日也無妨。
無塵真人抱拳頓首道:王公公先去吧容我幾日交代一下後事。
王不爭聽到此話便知無塵真人已經答應,心中一塊石頭放下,可接著而來是愧疚,眼淚不受控製的湧出,撲通一聲王不爭跪在了無塵真人的麵前,痛苦的說道,我知道陛下讓我來是想用你我之情說服你,我也是為了這天下蒼生才答應前來,你也知道我若不願之事便是死上百次千次也斷不會答應。
無塵真人拖著王不爭的胳膊扶他起來後,說道:今日你這一跪貧道受了,或許這天下該有新氣象了,守田啊你想想如果這天下不是一人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你說還會起狼煙嗎?還會有人去為爭天下去死嗎?無塵說完轉身對著三清天尊說道:三日後帶大晉後生到玉虛殿。
王不爭離開三清殿後殿門被小道童關上,王不爭轉身對著三清殿門一揖到底久久不起。
話說這王不爭當真算的上有大愛之人,他愛這個世間,愛這個天下,他經曆過生離死別,早不保夕,人命賤如螻蟻的日子到如今的飛黃騰達,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被多舛的命運改變心性,沒有陷入如今的權力漩渦中去,到現在還能保留一顆質樸的本心,這也是大晉皇帝看重他的地方,也是離證大道僅一步之遙的無塵真人認可其有道心已入道之人,無塵五年前聽其想為蒼生做點什麼,覺得這個閹人有點可笑,就為這個一念之間的可笑無塵真人差點道心不穩於是就有了閉關五年,如今再次見麵後覺得這個閹人可笑之後是可敬。
二、玉華臥兩龍
修道之人心如磐石古井不波,無塵真人被王不爭激起心中一片漣漪閉關後道心更加精進一步,如今又被他激起另一處波浪,這玉華山上殘存的前朝氣數及玉虛觀祖師留下的氣運轉嫁給大晉後生後,自己還能不能得道姑且不論,這玉虛觀氣數和這天下道教氣數將從自己手裏流失風雨飄搖,這天下道門該何去何從,當真是不可說,說不得。
話說這玉虛觀開山真人,玄止仙師和出穀子與大晉王朝開國皇帝嘉佑太祖一起創下了這大晉王朝至今120年的國祚,玄止仙師與另一位開國謀士出穀子並稱謀國之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得二人可得萬世基業,玄止仙師為大晉王朝居功至偉,嘉佑帝為感激玄止仙師這份功勞便在這玉華山建了玉虛觀準許其在此開宗立派,玉華山乃前朝後梁朝龍興之地遺留前朝氣數,玄止仙師憑此氣數及自身修為在此百年前羽化登仙,為當世天下道門百年來第一仙師,當然這玉虛觀也水漲船高隱隱成了道教第一福地,玉虛觀至無塵真人已曆經4任掌教,隻是無人在有大福運得道證長生,當今掌教無塵真人已得道果離長生陸地神仙隻一步之遙,可王不爭的到來使這一步之遙成了遙不可及,這玉虛觀山後密道盡頭還有一處建築是和玉虛觀同時修建名天佑閣,嘉佑帝雄才大略為大晉王朝開創了這百年盛世建了這天佑閣,此後大晉王朝的興盛與這天佑閣密不可分,使大晉王朝後繼有棟梁之才。
玉華臥兩龍這傳說可謂是家喻戶曉,世人隻是聽說從不解其中之意,一龍是玄止仙師,這另一龍便是出穀子,世人不得知出穀子原為嘉佑帝李元慶胞弟自幼隨儒家聖人曹長嵐習得諸子百家,可謂百年前儒家第一亞聖,出穀子出世入仕時時便改姓“晉”,號“出穀”,百年後後人尊稱出穀子亞聖,王朝皇族每五年從皇家血脈中選取十名最聰慧伶俐的年幼皇子及親王子孫和20名士族公卿子孫送入天佑閣學習出穀子仙師留下的一生所學,每年大晉王朝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便由當今的天佑閣宗主推薦,太平盛世時出世的人很少,隻得留下來繼續做學問給後來者傳業受道。送來的皇子改姓晉,每十年送來的一兩名皇子改姓後沒有詔令就不得下山,這就絕了他們爭奪皇位的天梯,皇子有沒有怨言不得而知,可其他之人便是一步登天,天佑閣出世之人才不需說隻要能出仕便是出將入相,世間之人多是仰視,隻是有一條皇室鐵律嫡親皇子無詔不得出山,出仕的其他王室公卿子孫也要是宗主認可的輔國平天下之才,這讓眾天潢貴胄鬱悶不已,要想出仕就得比其他師兄弟更優秀這也激發了他們上進求知的欲望,出山遊曆倒是簡單,天佑閣珍藏千部典籍倒背如流後,能得到七殿殿主的親自授業得道殿主認可後方被允許學子出山遊曆,隻是每三年回天佑閣論述一次天下形勢和民生事態,有所獲的人執筆寫下策論交由天佑閣入檔,由宗主審度作為朝廷入仕的依據,便可選擇繼續遊曆或者治學,沒有所獲的或者策論沒有考校合格的繼續留在天佑閣研學。
天佑閣與玉虛觀即相輔相成又相互製約,也是嘉佑帝的帝王之術不能尊一家獨大,如此這般大晉王朝與這道家聖庭,儒家治學之處百十年倒也相得益彰,一百二十年來大晉王朝曆任5位帝王,可謂都是心係天下勵精圖治的君主,最近的一次戰事是在30年前,遊牧民族崛起後聚集在了一起組成了大宛汗國也稱大宛帝國,由各個小部落的可汗王聚集起來推薦一位大汗王,大舉入侵中原,一時間硝煙四起,殺戮無止境,戰事撼動大晉王朝國祚時便有了天佑閣的俊彥,有定國之才之稱的陳方麒製定的國策,合連於拒敵,封王以固疆,合眾連橫西涼國、南昭國,共同擊敗了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大宛帝國,封3王固邊疆,才有了這30年的安定繁榮,如今的大晉王朝可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與30年前的十室九空路有餓殍不可同日而比。玉虛觀120年來曆任4位掌教更換頻繁由30年前開始,隕落了一位證大道的陸地仙人,跌境了一位長生境的真人,現任掌教是步入長生境的真人無塵,至於玉虛觀為大晉王朝做了什麼這份密錄被深鎖於大晉內宮塵事殿中,除了當今帝王和幾位掌握國之命脈之人外便無人知曉了,漸漸歸於傳說如塵事殿名一般化為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