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擀氈人家(1 / 2)

第一章

“咯咯咕......咯咯咕......”雞鳴聲此起彼伏,一排排窯洞前的大棗樹上,桃樹叉上,雞窩裏,各家各戶的大公雞趾高氣昂的各顯神通,叫鳴聲打破了這個隻有11戶人家的小山村寂靜的清晨。

“他娘,再端兩鍋熱水來!”

“哎,來嘞”

早在雞鳴之前,村西頭的曾家父子四個就忙著擀氈子了,氈子一直以來是家家戶戶離不了的必需品,鋪在炕上冬暖夏涼,有條件的能鋪兩三層氈子,下麵鋪山羊毛的厚氈子,上麵鋪綿羊毛的棉氈子,再鋪上床墊,就有了一個舒適溫暖的炕頭.

有的家庭孩子結婚首先講究的就是炕上有幾層羊毛氈,一個厚實寬大的羊毛氈光羊毛就要用幾十斤,羊毛氈能一直傳承下來靠的就是老曾這樣的氈匠,這是曾家祖傳的手藝,曾老頭已記不清自己是第幾代傳人了,但他知道他要把手藝都傳給四個兒子,手藝是不能失傳到他手裏的,黑羊毛,白羊毛在他和兒子們手下腳下變成了一張張厚實結實的羊毛氈......

裹腳的曾老太從冒著青煙的窯洞裏端出兩大鐵鍋的熱水來,擀氈的活兒天氣好時隻要不上凍不下雨就在院裏擀,天冷時就在窯裏擀,黃土坡上的窯洞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冬暖夏涼,窯洞的寬敞深邃讓擀氈子這樣占地不算小的活在裏麵做起來絲毫不覺得狹隘擁擠。

院子裏幹活的哥仨早已汗流浹背,身上的褂子在這已漸漸變冷的晚秋的清晨裏冒著白熱氣,哥仨腳不停地踩著爹鋪好的羊毛層,他們現在做的活已經是擀氈子裏最輕生的活兒了,之前彈羊毛,尤其是棉氈的羊毛要彈的和棉花差不多,從彈羊毛開始每做一張氈子十幾道不同的工序已經讓孩子們有些懼怕這樣的活兒,可他們又知道這是躲不了的更是必須幹的。

老大有誌,剛十八歲,說是老大可在哥仨裏個頭最小,和個頭恰恰相反的是他那一臉的成熟穩重,外加鄉下人的憨厚質樸,圓溜溜的黑眼珠又透露出聰明機靈,他幹活除了手腳發出的聲音,整個人沉著的好像汗水都不是從他臉上淌下來的。哥仨並排著踩。

中間的是三兒子誌遠,誌遠剛十二,山村裏的男娃難得有老三這樣長得白淨斯文的,他個頭已經竄過老大好大一截,一雙大眼睛,邊踩羊毛邊背誦孔夫子的教導,他在書坊裏念書;

另一邊是二兒子誌高,老二十三歲了,個頭在哥仨裏最高,高大卻清瘦,營養不良在他清瘦的臉龐上淋漓盡致的凸現出來,老二的眼睛大鼻梁高,有老大的憨厚又有老三的斯文,不同的是老二表麵上看起來沒有老大的淡定沒有老三的單純,卻有著常人難以察覺的倔強和憤懣,擀氈子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想擺脫這又累又沒前途的活兒,他也在離家四裏多地的書坊讀書,一村之隔的棗樹凹村同齡的銀貴是他幹爹家的兒子,和他同一個班級,和他有如親兄弟一般。

老曾把哥仨腳下的活檢查了,叫老三和老大換換位置前後繼續踩,踩得差不多了準備上攪拌好的豆麵,遂叫哥仨下來用圓木頭像擀麵似得在踩好的羊毛上用力的擀,羊毛被擀的瓷實而均勻,老曾遂教他們如何掛豆麵......

“飯中了,差不多了就開飯。”有誌娘邊喊邊踩著小腳從東窯裏的灶台上往院子裏的石桌上端飯,山裏人的早飯簡單得很,玉米麵用快煮沸卻還沒沸的水和麵,和的不那麼硬又不那麼軟,麵揉均勻了,在手裏揪成麵團,再一個個在手裏捏成個頭不大不小的麵餅,家裏有小孩的會給孩子們捏成小小的,他們管這叫“煮疙瘩”,捏講究點的就成了大家熟知的“窩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