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
心能生萬法,如同地能長萬物。物質世界的寶藏,在地心裏;精神世界的寶藏,在人心裏。
我的夢想,在教育的懷抱裏冉冉升起……
引領受教者求真向善
什麼是教育?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明了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為人人所接受。有的說是分數、有的說是生活、有的說是明德、有的說是辦學校……大家見仁見智,一萬個人就會有一萬種不同的說辭。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名人誌士都有自己的“語錄”:
孔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聖人幫助君王安邦治國開展的成善教育。
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是幾千年前為教化民眾推行的英才教育。
魯迅先生呐喊,“教育是要立人。”他指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這是為解放兒童的立人教育。
中國現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倡導:“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這是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生活教育。
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則教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這是傳承人類文明的責任教育。
黃全愈、鍾啟泉、秦文君等名家論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這是用理想和陽光去撫育下一代的希望教育。
外國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對“教育”也有許多精彩、精辟的論述: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這是提升個體素質的發展教育。
康德說:“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誌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這是體現受教育者主觀能動作用的自我教育。
愛因斯坦直白地告訴我們:“什麼是教育?是你的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是注重學習過程的價值教育。
蒙台梭利的告誡是:“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這是極為可貴的生命教育。
雅斯貝爾斯的說法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這是高貴而讓人容易忘記的靈魂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說:“什麼是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這是帶來驚喜與疑問的體驗教育。
亞米契斯則言簡意賅:“教育是愛的教育。”這是人類永恒的愛的教育。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是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準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現實中,我們身邊許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對此並不明了,因而對教育的行為是不自覺的、盲目的。猶如求神拜佛者一見菩薩就拜,不管是哪路神仙,哪怕是管地獄的要將他引入地獄,他也不停地跪拜,這就是不明真相造作的盲目。盲目拜神,眾神不會怪罪你,而盲目施教,眾人就會怪罪你。對教育的盲目,傷害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
中國自古以來,每個朝代執政的帝王無一不推崇教育,來幫助社會長治久安,帝王垂拱坐致太平。《禮記·學記》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人民,教育最重要,化民成俗,一定要從教育入手。隻要辦好教育,人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修善斷惡,天下就太平了。說到教育工作,其實主要是指教和學兩大任務,歸根是為了開化思想和掌握與用好學到的知識和技術,以加快人類的進化速度。關於人類教育觀念的演化,雲南省教育廳長羅崇敏有一個結論:中國教育起源於初民生活的需要,在漁獵時代,教育就是怎樣捕魚,怎樣獵取鳥獸,怎樣采掇果實。在牧畜經濟時代,就是怎樣架設柵欄,怎樣尋逐水草,怎樣喂牛趕羊。勞動即學習,教育與生活一致,是“人性”教育。但慢慢地教育被統治者異化,走向“神化”教育,敬畏天神、地神、人神;再走向“物化”教育,頂禮膜拜物質利益的占有;進而走向“人化”教育,形成了人性教育→神性教育→物性教育→人性教育的一個圓圈。與此相一致,教育理念的發展也體現為從“崇拜的教育”轉向“占有的教育”、“工具的教育”,進而選擇“生命的教育”、“生存的教育”、“生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