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防病健體,需要食療(1)(1 / 3)

我國的飲食文化曆史

據文獻記載,飲食文化出現於夏、商、周三代,迄今已有2800多年,是中華大地孕育的傳統文化之一。

在中國,民間發明了許多食品,但無法確切知道發明人的名字。這些食物有飴糖、豆豉、醬油、酒曲、豆腐、粉絲、皮蛋等。中國的伊府麵是世界最早的速煮麵,中國的粽子是世界最早的軟罐頭。

夏禹時懂得如何種水稻,造酒的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國君,夏朝有虞氏為庖正,專司烹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廚師。

飲食文化真正起源於商朝的伊尹。在商朝,已出現了五穀、五畜,燒烤和釀酒,並使用青銅器作氽、炸、煎、炒等烹飪行為。商朝人喜歡飲酒,那時製作的盛酒器具非常精美。商紂王造酒池肉林,重視物質享受,這說明當時的飲食水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

到了周朝,飲食文化更為璀璨奪目。《詩經》、《周禮》、《禮記》中對飲食的記載,已較為可靠和翔實,在那個時候,飲食文化已具有很高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飲食文化的基礎已經確立,其內容相當豐富。

周朝的“八珍”是帝王美食的典範之作。所謂八珍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群、搗珍、漬、熬、肝膋。

《禮記·內則》對八珍的原料、調製、烹製工藝和炊器等進行了具體的記載。其中淳熬、淳母頗似今天的“蓋澆飯”。淳熬即“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淳母即“煎醢加於黍食之上,沃之以膏”,就是用炸肉醬加油脂,澆在煮熟的飯上。不同的是淳熬,它是澆在陸稻米上,而淳母是澆在黍米上。

八珍中的炮豚是燒、烤、燉小乳豬。炮群是燒、烤、燉小羊。搗珍是搗肉鬆、膾肉扒一類。漬大概是酒、醬、醋漬之品,熬則是烹五香牛、羊、豬、雞、鴨等肉類,或熬魚湯。肝膋是以油烹製的動物肝髒。八珍是古代珍品美味,時至今日,人們還往往將一些美味統稱為“八珍”。

在《周禮》一書中,對用於製作珍饈的120種原料、100種醬製品進行了記述。其中主要食物種類有如下一些:

六穀:稌、黍、稷、粱、麥、菰;

六獸:麋、鹿、熊、麇、野豬、兔;

六禽:雁、鵪鶉、鵑、野雞、斑鳩、鵓鴿;

六清(飲料):水、漿、醴、醇、醫、酏。

一些水產品:魚、龜、鱉、蜃、蚌等。

據《周禮》記載,周朝宮廷中掌管廚師的官職,有食醫、膳夫、庖人、酒人、漿人、醢人、醯人、鹽人等。

所謂“食醫”,與今日的營養師大致相當,負責掌管王家保健。《周禮》中講:“食醫,掌和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食齊眠春時,羹齊眠夏時,醬齊眠秋時,飲齊眠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凡會膳食之宜,牛宜徐,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周禮》中記載了“淩人掌冰”的規定。淩人要在12月大寒前後,采集天然冰塊,貯存在地下冰室中,以備一年之需,用來對食品進行冷凍。

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觀點。士大夫和文人騷客熱烈響應,將飲食文化推向高潮。孔子還主張:“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夏商周三代以後,飲食文化繼續穩步發展。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寫成了《齊民要術》一書。這本書對當時農牧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方麵的技術和成就進行了全麵記述。

其中記載的飲食內容非常豐富,僅所記穀物就有10餘類200餘種之多。書中還記載了瓜果類40類近200種,並收入野生動物100多種。書中記載的麵點有50種以上,包括胡餅、起麵餅、湯餅、蒸餅、燒餅、髓餅、饅頭、餛飩等。

書中還記載了民間節氣所流傳的特色食品,如夏至、端午吃角黍(粽子),寒食節吃大麥粥、幹粥、醴餅、環餅,重陽節吃餌(糕)等。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我國進入太平盛世,飲食文化更加得到大的發展。食物品種多,烹飪技術高,山珍海味、奇肴異饌已勿庸細言。飲食已不僅是滿足食欲的需要,而是與養生保健、治療疾病緊密結合,把食療、營養、文化聯係在一起。

以陸羽的《茶經》為代表,說明唐朝的茶道已經大興於世。以孟詵的《食物本草》為代表,說明食治、食療開始興起。由於唐代佛教的盛興,素食的烹飪技術更加發達。

宋元時期,我國飲食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時候,人們的主食已由五穀雜糧向稻、麥兩種轉變,雜糧已成為輔助性的食品。元代的飲膳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對元代宮廷飲食進行了忠實、完善的記錄,是一部著名的營養學專著。

該書記錄了元世祖忽必烈進駐北京後,在漢族飲食結構中加入了蒙古族飲食習慣的飲乳、肉食,促進了兄弟民族文化的融合。那時興起的乳製品就有醍醐、酪、酥、幹酪、濕酪、脫脂幹酪、馬奶酒、奶茶、腐乳、乳餅、乳皮等,以及各種乳製茶肴、點心、麵食等。興起的其他食品中,最有名的當屬元世祖特別愛吃的涮羊肉。

明清時期,中國飲食文化達到全盛,我國的飲食水平已在世界上占領先地位。

在明代,豆腐和豆製品得到廣泛食用。清代的飲食規模和水平,在《紅樓夢》一書中有詳細的描寫。清代除了正餐、副食外,還有各種小吃和應時食品,使人們要感歎食品之無窮、脾胃受納之有限。光是清代曹庭棟所著的《姥姥恒言》一書中的“粥譜說”,就依據上、中、下三品,對100種粥的選料和製作方法及服食宜忌進行了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