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時政類報刊改革的步伐正緊,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點可以借鑒的東西,特別是對於害怕改革,擔心改革之後沒有生路的教育報刊的同行們。
本書是在筆者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主要以筆者所在的湖北教育報刊社的轉企改製為例。湖北教育報刊社是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製的先行者,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論文之外還得就轉企之後的發展問題談一些想法。從湖北教育報刊社2009年改為湖北教育報刊傳媒有限公司到今天的曆史看,改革初期雖然有些危機,但是壓力並不大。因為計劃體製的慣性,教育係統強大的人脈資源、省內獨家經營的格局會讓轉企之後的教育報刊持續發展。這是教育報刊轉企改製的優勢,同時也是劣勢。因為改企之後暫時的繁榮,會讓我們止步不前。我們可能更多地把經曆集中在體製上、內部機製和職工福利上。這會讓我們錯失機遇。
筆者認為教育報刊走向市場,要在市場生存,首先要實現出版商向信息服務商轉型,在發行上要建立市場化營銷機製,要走全國性戰略。如果改企之後還是把發行終端建立在市縣教育局,不延伸到學校和家庭,隨時會因教育政策的變化而遭受重創。而大多數人會因為“上脫下不脫”而(上頭脫離行政依附,下頭繼續依靠教育行政力量發行)沾沾自喜,自我麻痹。殊不知,當非時政類報刊全部改企之後,當民營資本進一步進入教育報刊發行領域之後,競爭對手會打破你的美夢。全國性戰略也非常重要。在省域之內做老大並不難,尤其在轉企之初。但是如果總是在省域內求發展,時間一久,就沒有了省外的空間。湖北教育報刊傳媒有限公司轉企已經幾年了,非常可惜的是沒有走出湖北,作為全國第一家改製的教育報刊企業,完全可以憑借新體製、新機製的優勢快速進軍並較大麵積地占有全國教育報刊市場,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作了一些努力卻沒有收獲大的成果。現在全國非時政類報刊大多數改企轉製,民營積極參股經營,競爭對手多了、強了,再進入全國市場雖然可以分一杯羹,但是付出的代價可能要大得多,收獲可能小得多。
教育報刊走全國戰略路線,不隻是要麵向全國發行,首先要對報刊內容進行深度改革,甚至刊名都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變更,要細分讀者市場,要給報刊差異化定位,要實現報刊產品從區域定位走向全國定位,從區域品牌走向全國品牌。更要提升報刊產品的品質、品位和形態,要根據教育內涵發展帶來的師生閱讀需求的變化和信息化帶來的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做強內容、做活形式。要從報刊出版商向內容提供商和教育信息服務商轉型,努力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專業化發展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毋庸諱言,這本書在很多方麵的論述並不充分,一方麵是水平所限,另一方麵是改革仍在探索之中,許多問題需要實踐去檢驗和回答。在論文階段,在寫作過程中我的導師,德高望重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吳廷俊老師給予了悉心指導,親自動筆幫筆者改了三四遍。特別是就工作實踐與專著寫作如何緊密結合,吳老師提出了很多具體意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老師們非常關心筆者,張昆、申凡、屠忠俊、石長順、趙振宇、舒詠平等各位老師都給予了指導。石長順老師還幫筆者仔細修改了寫作提綱。
華中科技大學之外的一些老師和朋友對本書的寫作也給予了很多幫助。武漢工業學院的吳鋒教授對本書的提綱提出了修改意見,並把他的研究成果提供給我做參考。北京印刷學院的葉新副教授就本書的初稿的修改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葉老師的學生周翔還幫我搜集整理資料,做了大量工作。河北教育報刊社的馬振行社長、《河南教育》主編史道祥也都為論文的寫作提供了幫助,給予了支持。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範眀懿老師為本書的出版花費了大量的心思。
書稿能夠完成並付梓,凝聚了諸多老師和朋友們的心血,非我一人的功勞。借此機會向幫助過筆者的老師和朋友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文化體製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在今後經營管理實踐和研究上,筆者將帶著師長和朋友們的關心和激勵,勤奮努力,力爭有所成績。
再一次感謝老師,感謝朋友們!
張才生
2012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