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育報刊是以立足教育、服務教育為鮮明特征的專業性報刊,是我國報刊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內容上看,可分為理論研究類、工作指導類、教學指導類、學生教育類、學習輔導類、高校學報類和幼兒教育類等存在形態。教育報刊與其他報刊一樣,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在同質報刊競爭激烈的今天,實施科學、有效的營銷策略,最大程度地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發行量,是其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核心競爭手段。

在當代,中國編輯出版教育報刊的機構主要有國家和省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教育報刊社、高等院校、出版社、婦聯、共青團、科協、教育學(協)會等。其中隸屬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教育報刊社是教育報刊出版和經營的主力軍,本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各級教育報刊和各類教育報刊社。

各級教育報刊社,長期背靠行業,背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憑借巨大的資源優勢,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大報大刊和優秀報刊;但由於對主管部門的過度依賴,束縛了手腳,在市場化的進程中表現得遲緩、落後。教育報刊以服務教育、服務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為主要使命,肩負著與其他報刊不同且極其重要的社會責任,不能單純或過分追逐經濟利益。

這就意味著我國教育報刊社的改革和發展將不同於其他任何媒體的發展模式。進入21世紀後,雖然人們對教育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育文化產品的需求也是日趨強烈,但是政策的變化,媒體環境的變化,受眾對象的變化,政府職能的變化卻使本身缺乏市場經驗和長期受體製局限的教育報刊走進了“冬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教育報刊社逐步脫離政府機關成為獨立的法人,麵臨著體製改革和新型傳媒的衝擊,以及義務教育新機製的衝擊,學生報刊以驚人的速度和幅度銳減,教育報刊經營步入微利時代。2009年以來,“新聞出版體製改革”青木:《關注新聞出版體製改革,做強做大教育報刊——2009年度全國教育報刊社社長、總編輯會議暨〈人民教育〉通聯工作會議召開》,《人民教育》2009年第22期,第63頁。路徑圖和時間表出台,更將教育報刊社推到了“生死邊緣”。風暴已經襲來,要想求得生存,“轉型”勢在必行。但是教育報刊的優勢和劣勢到底有哪些,如何揚長避短?教育報刊社的“轉型”怎麼進行,“鳳凰涅槃”能否迎來新生?它又該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媒體之路?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研究作出回答。

這是一個新的課題,它的研究對於我國教育報刊未來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對於占據全國報刊半壁江山的行業媒體的發展將會有樣本意義,對於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迫切的需求以及人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都會具有積極的影響。

本書將運用文獻綜述法、個案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對教育報刊市場化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其主要內容有:在新一輪文化產業體製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報刊轉企改製麵臨哪些困惑,主要分析教育報刊在經營上對行政權威的依戀、市場主體意識淡薄、自主經營能力不足等問題的成因和危害;通過2006年成功改製劃轉的湖北教育報刊社及其所屬教育期刊發展的情況的分析,探討教育報刊如何麵向市場自主經營,自主發展;著重探析教育報刊經營市場化的理論依據、規製建設,以及教育報刊麵向市場的發行經營、廣告經營、品牌化發展等多種經營策略,教育報刊企業的製度建設和教育報刊集團化發展的戰略。

對於此研究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可供直接參考的文獻較少。我國教育報刊的經營正處於觀念和體製的轉型期,係統、完整的研究資料鮮見,各種觀點、材料散見於零碎文獻中,需要精力去廣泛搜集、梳理、辨析。國外少有關於教育報刊經營管理的著述。因此可資參考、借鑒資料較少。其二,全國教育報刊真正實現完全轉型的隻有湖北教育報刊傳媒有限公司湖北教育報刊傳媒有限公司前身係《湖北教育》編輯部,創辦於1949年12月,1987年改為湖北教育雜誌社;1992年創辦《湖北教育報》,更名湖北教育報刊社,2006年由湖北省教育廳劃轉到長江出版集團,2009年更名組建為湖北教育報刊傳媒有限公司。目前辦有九種期刊:《湖北教育》、《小學生天地》、《初中生天地》、《高中生學習》、《職教天地》、《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科學課》、《民風》、《新紀實》。一家;這家報刊傳媒公司正在發展之中,一個個案總結出的經驗,提煉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比較難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