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架空類小說,地理是參考中國地圖,但曆史、朝代、地名、人物和官職都不必對號入座。
秋風習習,吹動漫山遍野紅、綠、黃相間的起伏的絢麗色彩,夾雜著歡快奔湧、飛濺的山澗,宛如一幅立體的、會動的稀世風景名畫。這就是安慶城南五十裏外的璿璣山上看到的迷人景色。這璿璣山是如何得名,如今已不可考證,隻是流傳下來的傳說,此山是由遠古時天上的北鬥星掉下來的一顆仙石所化,故得名璿璣山。
這一年,是前大周皇朝滅亡後的第二年。曆時三百餘年的大周朝,傳到了末代皇帝周孝宗趙嘉時,皇權逐漸式微。地方各州、郡藩鎮逐漸擁兵自重,恃寵而驕,不聽朝廷號令,各自為政。孝宗十三年,潼關太守李濟源,統兵作亂,殺入皇城長安,廢黜了趙嘉帝位,貶為常州刺史,自立為帝。後又於半路派兵假作盜賊,截殺趙嘉,趙氏這一脈皇族,殺得幹幹淨淨。河東刺史劉世傑,會同其他各地十二路諸侯,聯合發兵剿賊勤王。雖然於長安城外大破李濟源軍,並攻下長安,迫使李濟源懸梁自盡,但皇室已經煙消雲散。地方上雖有幾位趙姓王爺,可不是體弱多病的老者,就是年幼無知的小兒,沒有任何勢力。諸侯們大多推舉實力最為雄厚的劉世傑另立新朝,開國為皇。劉世傑假意推辭幾遍,也就半推半就的黃袍加身了,宣布遷都汴梁,改國號為晉。但這樣倉促建國,實在名不正言不順。偏遠地區沒有來會盟的諸侯,都拒絕承認大晉國,甚至不少參與會盟的諸侯,也隻是陽奉陰違。很快,百神州大地就陷入了地方割據、諸侯林立的亂局中。原大周版圖中除了長江以北的中原大片肥沃的平原地區在晉國統治之下,長江以南地區,大小國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仿佛一夜之間,就回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對大一些的國家,按從東到西的順序,就有吳越、南漢、西楚、荊、大理五國。而大晉朝的北麵,依然麵臨強大的遊牧民族國家契丹,西麵是始終對漢人江山不懷好意的吐蕃國。所以,大晉自建國起,就處於了風雨飄搖的局麵中。
此時的璿璣山頂峰處,有一行七八人正在向下眺望,為首的三人,還不住發出由衷的讚歎。這三人都不年輕,看上去年紀在五十開外,後麵的其他幾人,明顯是前麵三人的仆從,身上背著包裹,手裏還提著袋子。這三人看似尋常踏秋的遊客,其實身份都是大有來頭。當中一人,身材不高,長須細目,雙眼粗看渾濁無神,凝神觀瞧時,才能發現那不過是深潭上漂浮的雜物,隱藏在裏麵的內容,深不見底。此人姓蘇名灝天,乃是當代著名的大學問家,在前朝,官拜太子太傅,深受滿朝文武的尊敬。蘇太傅左手邊,是前朝禦史大夫陳士釗,右手邊是前朝黃門侍郎解仲舒。三人在周朝為官之時,就是世交好友,後因政權更迭,無意為官,便一同掛印辭官,回歸故裏。現在同為白衣,了無牽掛,便經常結伴出行,把臂同遊,寄情於山水之間。
三人欣賞良久,蘇灝天欣然地對兩人說:“兩位賢弟,這兩年裏,我們也周遊了不少地方,但像璿璣山這樣風景秀麗、山水渾然一體,且氣候宜人、山勢平緩的所在並不多見。這裏很適合居住,我們晚年,如能長居此地,馬放南山、修身養性、飲酒作詩、怡然天年,倒也不失為絕佳的歸宿。”陳士釗撚須微笑道:“兄長所言極是。想我等兄弟幾人,半生為官,為朝廷殫精竭慮,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如今的亂世,已不是我們這幫老家夥縱橫的世界了,我們也不願仰那些亂臣賊子鼻息。還真不如在此處過些出塵的桃園生活,遠離塵世的喧囂。”解仲舒也興奮道:“兩位兄長所言正合我意。此山雖然偏僻,人口稀少,但離安慶城不過一日路程,非常方便補充生活必須品。而且山上山下都有大片平整的土地,適合耕種糧食,水源也不缺乏,真是我們的晚年福地。”蘇灝天聽罷,展顏道:“既然兩位賢弟都有此意,那我們事不遲疑,這就到半山向陽處選址,然後找個背風處安營,歇息一晚,明早返回安慶城住下,安排隨從們返鄉通報,並著手招聘勞力,采購一應物品,盡快在璿璣山建屋安居。”其他兩人拍手稱讚,於是這三位年過半百的儒雅老人,聊發少年狂,突發奇想的決定自己的後半生。三老當先帶領眾人向山腰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