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從零開始學體質養生(1 / 3)

解讀中醫體質養生法

體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與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中醫對體質的論述始於《黃帝內經》,書中對體質的形成、體質的特征與分型,以及體質與疾病發生、發展、預後及治療的關係等均有論述。

體質的概念

從中醫學上看,體質可以理解為:人體在生命過程中,由遺傳因素與獲得因素所決定的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心理活動方麵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綜合特性。從生理上分析,它表現為機能、代謝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多方麵的個體差異;從病理上分析,它表現為對某些病因及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在疾病轉變轉化中的某種傾向性。每個人的體質特點都各不相同,它或隱性或顯性地體現於健康或疾病過程中。所以,體質實際上是建立在生理共性的基礎上,不同人體表現出不同的生理反應。

與體質概念聯係最為密切的還有“素質”。所謂素質,從現代生理學上分析,是指先天生理解剖特點,主要包含感覺運動器官及神經係統方麵的特點,是一個人能力提升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所以屬於體質的範疇。然而,從現代醫學與中醫學對素質概念的實際應用看,它是指人體在某些方麵的本質特征,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身體素質主要是指一個人生理機能與形態結構等方麵的本質特征,它涵蓋了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反映了人體各個係統在生命活動或形體運動中的機能。心理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身體素質,它主要體現於一個人心理活動中的情感、行為、智力、感知力、態度、個性、性格、意誌等。

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兩者聯係緊密,心理素質產生於身體素質,且長期影響著身體素質,身體素質是心理素質的物質基礎。它們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故彼此產生作用。

體質的差異性

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在於形與神協調一致,即“形與神俱”或者“形神合一”,它是生命存在與人體健康的基本特征。

所謂健康,指人體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精神心理三方麵的完好狀態。正如《類經·藏象類》中所說:“形神俱備,乃為全體。”神在形的基礎上產生,它依附於形而存在,神是形的作用體現與主宰,對人體生命起著主導作用;反之,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它能協調人體髒腑的生理功能。所以人們常說,形壯則神旺,形衰則神衰。

在中醫學領域,這種神與形合為一體的生命觀、人體觀與醫學觀決定了體質概念中的“體”,既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形體,也是形神之體的簡稱。因此,體質概念包括了形、神兩方麵的內容。體質的差異性主要由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及心理狀態三個方麵構成。

●形態結構的差異性

體現人體體質特征的重要部分——人體形態結構,包括外部形態結構和內部形態結構(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等)。依據中醫學中的“司外揣內”思想,內部形態結構與外部形態結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外部形態結構是人體體質的外在表現,而內部形態結構則是人體體質的內部基礎。從醫學的角度分析,外部形態結構最為直觀,備受古今中外體質研究者重視。形態結構在內部結構完好、協調的基礎上,主要通過身體外形體現出來,它以軀體形態為基礎,並與內部髒器結構緊密相連,故人的體質特征最先表現為外部形態的差異。

外部形態結構是體現人體外觀形態的特征。它主要由體格、體形、體重、性征、體姿、麵色、毛發、舌象、脈象等組成。體格主要是指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營養狀況和鍛煉程度。它主要通過觀察和測量身體各部分的大小、形狀、勻稱程度,以及體重、胸圍、肩寬、骨盆寬度和皮膚與皮下軟組織情況來判斷,是反映體質的標誌之一。體形主要指身體各部位胖瘦與大小比例的形態特征,也可稱之為身體類型,是衡量體格的重要指標。中醫觀察體形,主要觀察人體體形的胖瘦與高矮,皮肉之厚薄與堅鬆,膚色之黑白蒼嫩等。其中,胖瘦最具有代表性,《靈樞·逆順肥瘦》及《靈樞·衛氣失常》即把體形分為胖人與瘦人,肥胖體質又根據形態特征劃分為脂型、膏型與肉型。

●生理功能的差異性

生理功能是在形態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人體不同的形態結構特征決定著身體生理功能及對刺激反應的差異,而身體生理功能的個性特征又會影響其形態結構,並且引起一係列相應的改變。所以,生理差異也是人體體質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體的生理功能將反映其內部形態結構的完整性與協調性,同時,也是髒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功能的重要體現。所以,人體生理功能的差異性,將體現髒腑功能的差異,也關係到人體消化、呼吸、水液代謝、血液循環、生長發育生殖、感覺運動、精神思維等各方麵功能的強弱差異。

髒腑經絡和精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於身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自我調節能力、新陳代謝情況以及或偏於興奮,或偏於抑製的基本狀態等。

人體的心律、麵色、唇色、脈象、舌象、呼吸狀況、聲音高低、食欲、口味、體溫、對寒熱的喜惡、大小便情況、性功能、生殖功能、女子月經情況、形體的動態及活動能力、睡眠狀況、視聽覺、觸嗅覺、耐痛程度、皮膚肌肉彈性、毛發多少和光澤等,都是髒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生理功能的具體反映,也是了解體質狀況的重要內容。

●心理特征的差異性

所謂心理,主要是指生物對物質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應,也是感覺、情感、記憶、思維、性格等的總稱,在中醫學的“神”的範疇之內。

中醫學認為,體質是特定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與相關心理狀況的綜合體,形態、機能、心理三者緊密相連,特定的形態結構總會表現出特定的心理傾向。通常,不同的形態結構,總能表現出不同的情感、情緒反應與認知活動。由於人體髒腑精氣及其功能各有區別,所以個體所表現的心理活動也有差異,正如生活中一些人易怒,一些人善悲,一些人膽怯一樣。

人的心理特征,不僅與形態結構、生理機能有密切的聯係,還與個體不同的生活經曆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緊密相連。因此,即使為同類型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者,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中醫體質養生法

中醫體質養生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體質,采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糾正體質的偏頗,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根據曆代的醫學文獻記載,人們已經發現不良的體質是人體發病的內因,體質決定著人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人們也從實踐中認識到,體質並不是固定不變、不可改善的,外界環境、發育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影響都可能使體質發生改變。

因此,不良體質可以通過有計劃地改變周圍環境、改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等積極的養生方法,提高自身抵禦疾病的能力。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對體質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它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以及病證、診法、論治、養生、運氣等學說。《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體質的形成、特征、分型,以及體質與疾病發生、發展、預防及治療的關係,提出在治病與養生時不僅要了解“人的病”,還要區分“病的人”。

在中醫學科體係中,中醫體質養生法已經成為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發展的新的學術熱點。隨著臨床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在中醫體質研究中的應用,中醫體質養生法與現代科學充分交彙。

體質研究不僅是中醫學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民族醫學與西方醫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中醫體質學和現代科學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是中醫學與民族醫學和其他醫學進行對接的平台。

中醫體質學的哲學基礎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人們對各種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進行概括而成的關於物質世界最一般運動規律的理性認識。中國古代哲學是古人對宇宙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本原及其規律的認識,是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體質理論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將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主要的思維方法解釋人體體質的形成、特征、類型、變異規律及其對疾病發生、發展、演變過程的影響,指導疾病的診斷、防治和養生康複,成為中醫體質學的哲學基礎。

陰陽學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重要而獨特的概念,陰陽學說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滲透到醫學領域,借用大量的醫學實例以“一分為二”的觀點詳細地闡述陰陽的相互交感,以及由此產生的相互製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關係,不但使抽象的哲學概念得到了深化細化、發展和充實,而且成為中醫學重要而獨特的思維方法,構建了中醫學理論,並深刻地影響著中醫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中醫體質學用陰陽學說解釋人類體質的形成、特征和類型,說明體質與疾病的關係,並以此指導對疾病進行診治。

人體特點來源於父母,稟受於先天,先天稟賦是體質形成的基礎。父母自身陰陽氣血的偏頗和功能活動的差異,會使後代產生同樣的傾向性。正如張介賓《景嶽全書·傳忠錄》中所說:“血氣為人之橐籬,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稟賦各有陰陽。”人體上下、內外、表裏、前後,以及體內髒腑功能都可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和認識,即“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部充滿著陰陽的關係。人體體質的差異,實際上是體內氣血陰陽偏傾和功能活動之差異。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重在整體層麵的身體反應狀態。體質實質上是人體在常態之下自我調節控製能力和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的反映。

人體在正常生命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調控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是人體的生理功能,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反映了身體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所以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每個個體都存在著一定的陰陽偏盛偏衰情況,導致不同個體在生命活動表現形式上的某種傾向性和屬性上偏陰偏陽的差異性,從而決定人體體質現象的多樣性。因此,中醫體質學著眼於整體生理功能的高低強弱,以陰陽學說為理論基礎,歸納了不同的體質類型。

如《靈樞·通天》中有體質陰陽五分法,其根據個體陰陽之氣的多少,將人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5種類型,強調由於個體陰陽多少的差異,導致個體形態結構、功能活動等生理特征和行為、性格、氣質等心理特征方麵的差異。《靈樞·行針》有體質陰陽四分法,根據病人陰陽的偏盛偏衰,將體質分為重陽、重陽有陰、陰多陽少、陰陽和調4種類型,強調體質不同,對針刺治療的反應有遲、早、逆、劇等差異。理想的體質應是陰陽平和之質,“陰陽勻平……命曰平人”(《素問·調經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

但是身體的精氣陰陽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總是處於動態的消長變化之中,使正常體質出現偏陰偏陽的狀態。因此,古代醫家將人的體質常分為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三種類型。

由於身體本身陰陽的偏盛偏衰,決定了個體處於不同的功能狀態,從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親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選擇性不同,即“同氣相求”,所以個體對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不同。一般而言,偏陽質者易感受風、暑、熱之邪而耐寒,感受風邪易傷肺髒,感受暑熱之邪易傷肺、肝、腎之陰氣。偏陰質者易感受寒濕之邪而耐熱,感受寒邪後易入裏,常傷脾腎之陽氣。由於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進一步決定了不同體質的人不同的發病傾向性,如陰虛之體易罹肺癆、咳嗽諸疾,陽弱陰盛體質者易患泄瀉、痹病等。然而,由於體內陰陽之氣多少不同,致病因素的性質又有陰陽之別,因此發病後個體的病理變化又有所差異。正如《醫門棒喝·六氣陰陽論》所說:“此邪之陰陽,隨人身之陰陽而變也。”即六氣之邪,有陰陽的不同,其傷人也,又隨人身陰陽強弱而變化。如素體陰虛陽亢者,功能活動相對亢奮,感邪後多從陽化火,疾病多向陽熱實證演變;素體陽虛陰盛者,功能活動相對不足,感邪後多從陰化寒,疾病多向實寒或虛寒方麵轉化。

不同體質之人,患病特點不同,診治時需區別對待。章楠《醫門棒喝·人身陰陽體用論》說:“治病之要,首當察人體質之陰陽強弱,而後方能調之使安。察之之道,審其形色氣脈而已……因其病雖同,而人之體質陰陽強弱各異故也。”所以臨床常以患者的體質特征作為立法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對體質內在陰陽偏頗的調整,是治療的關鍵。

一般而言,如麵色白而體胖,屬陽虛體質者,本係寒濕之體,若感受寒濕之邪,則非用薑、附、參、桂等大熱之品則邪不去;反之,若麵色蒼而形瘦,屬陰虛體質者,內火易動,濕從熱化,反傷津液,治宜清潤之品。因此偏陰虛質者,宜甘寒、酸寒、鹹寒、清潤,忌辛熱溫散、苦寒沉降、溫熱傷陰之劑;偏陽虛質者,宜溫補益火,忌苦寒瀉火、寒涼傷陽之品。養生食療時,體質偏陰虛者,進食宜涼而忌溫,宜甘潤生津,忌肥膩厚味和辛辣燥烈之品;體質偏陽虛者,進食宜溫而忌涼,應多食溫補之品。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影響最為廣泛的重要學說之一,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觀和方法論,含有原始樸素的係統論思想。其以“五”為基數說明宇宙的根本秩序,解釋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及其發生、發展與變化和相互聯係,揭示複雜事物之間的廣泛聯係。

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可以在不同層次上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個方麵,從而構成不同級別的係統結構,五行之間的生克製化維係著係統內部和係統之間的相對穩定,因此五行學說是研究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最一般的功能及結構關係的理論。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與醫學內容相結合,構成中醫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學以五行學說解釋人體,建立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和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整體思想,確立了中醫學髒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的核心理論,構建了以五髒為中心的生理病理係統。

中醫體質學說根據中醫學在五行學說指導下所構建的人體髒腑經絡的係統模型,分析歸納複雜的體質現象,探求不同體質的形成原因,闡釋體質與發病的關係,並根據體質對疾病進行診治和預防,形成了獨特的體質理論。

體質稟受於先天,得養於後天。人生於天地之間,先後天多種因素構成影響體質的內外環境。《素問·六節藏象論》:“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五方、五氣、五時、五味、五色、五音、五化、五誌等對五髒、五腑、五官、五體、五華、五液、五神等均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人體髒腑氣血陰陽盛衰偏頗各有不同,功能特點有別,故對氣候變化、情誌等刺激的反應不同,對飲食五味的需求不同,必然會表現為個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的差異,即人體髒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偏頗在先、後天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表現為不同的體質現象,形成不同的體質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