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論語》一書共二十篇。各篇的命名並沒有特別的用意,隻是選用該篇開始的兩三個字作為一篇的題目,這種類型的篇題在先秦時代的典籍中比較常見。《論語》全書二十篇中以“子曰”起首的有七篇,因此這些篇的篇名就選用“子曰”之後的兩三個字,以便相互區別。“學而”篇可分為十六章。包括孔子語錄九章,有子三章,曾子兩章,子夏、子貢各一章。內容涉及學習、為人和修養道德等方麵,也有一些論政的語錄。包括“學而時習”的學習方法,孝弟為本的仁學基礎,不斷反省的進德手段,節用愛人、使民以時的治國手段,先道德後文化的學習進程,“無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原則,過則能改的君子氣度,“慎終追遠”的行孝規定,“溫良恭儉讓”的行己作風,安貧樂道、敏行慎言的君子之德,推己及彼、舉一反三的治學能力等。讀此篇即可初步了解孔子作為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
?
?
子曰
[]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
,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時實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賞析與點評】
《論語》開篇,首標“學”、“習”,誠是孔子反複講述的要義。孔子多次提到,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並稱自己也是學而知之者。聖人猶須學,普通人怎麼可以不學!“習”本義為雀鳥學飛,所以應該重視實際經曆,非一般所解讀的溫書而已。
1.2
有子曰
[]
:
『其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也沒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性工作,根本確立了,正道就隨之產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些內容,大概就是施行‘仁’道的基礎吧。”
1.3
子曰:
『巧言令色
[]
,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麵貌偽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賞析與點評】
孔子認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真實本質。孔門固然有“言語”一科,也重“文”,但那皆是行有餘力而後修習的,基本傾向是重“質”、貴誠而賤偽。現代人,講究言語動聽、交際廣泛,不能不體察根本。
1.4
曾子曰
[]
:
『吾日三省吾身
[]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複習了?”
【賞析與點評】
曾子善反省,終生不懈。他一天之中,就要多次反省自己。後世儒家大力發揮“盡心”、“誠意”之說,也是強調先修己而後放之四海。如果我們能常常坦誠、懇切地追問自我,後悔的事情估計就很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