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氣血病論治的認識,早在《內經》成書年代之前就已有記載。我國商朝,就有用黑黍和鬱金製成的具有行氣活血作用的藥酒。在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亦有較完整的用理氣活血法治療胸痛、心痛等病證的記載。特別是先秦時期的哲學家老子,宋銪、尹文等提倡的“精氣學說”,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這些對於《內經》氣血理論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老子《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管子?內業篇》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這樣一些觀點,奠定了中醫學氣血學說的理論基礎。
《內經》以“精氣學說”的理論為基礎,通過對人體生理的認識與醫療實踐活動相結合,形成了以氣為主體的氣血學說。就氣而言,《內經》提及的即有八十種之多;並將“血”命之為“血氣”。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營衛生會篇》說:“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內經》一書中,對氣血的生成、循行、生理功能等都有較深刻的認識,並認為氣血不和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同時對於氣血病的診斷和治療也有比較深入的闡述。如《素問?調經論》中說“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對於氣血病的診斷,《靈樞?逆順篇》有“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在氣血病的治療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