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延慶縣“十大特色文化遺產”(1 / 2)

延慶,是首都北京的西北門戶,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和經濟往來樞紐,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過渡地帶。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延慶先民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彰顯著延慶獨特的人文魅力。據不完全統計,縣境內保存有500餘處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18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9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項。

近年來,延慶縣立足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功能定位,深入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戰略,注重文化遺產保護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在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傳承和發展等方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6月,延慶縣率先在全市範圍內啟動了延慶縣“十大特色文化遺產”評選活動,旨在從延慶豐富的文化遺產項目中選出10項最能夠代表延慶文化特色的遺產項目(包括物質文化遺產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借以塑造延慶傳統文化品牌,打造地區對外文化名片,使“人文延慶”建設成為“三個北京”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經過市民踴躍投票,長城(延慶境內)、古崖居遺址、永寧天主教堂、山戎墓葬群、京張鐵路—青龍橋火車站、延慶特色飲食—火勺、永寧南關竹馬、八達嶺長城傳說、延慶旱船、正月十五花會走街等被評為延慶縣“十大特色文化遺產”。

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延慶縣“十大特色文化遺產”不僅是延慶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北京文化的精華。它的評選及保護利用,既為延慶綠色北京示範區建設融入了濃鬱的文化氣息,也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增加了文化內涵,同時還將對延慶蓬勃發展的文化旅遊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長城(延慶境內)

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據考證,曆史上很多朝代的長城都經過延慶,而八達嶺段明長城更是長城中最精華的段落之一。延慶境內的明長城現存牆體179公裏,敵樓473座,由八達嶺段、大莊科段磚石長城和南山路邊垣、東路邊垣,以及其附屬的城堡、寨坡、隘口、烽燧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縱深防禦體係,是北京地區保存牆體最長、防禦體係最為完整的長城段落。如今,長城雖然不再具有軍事防禦功能,但仍以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內涵,成為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古崖居遺址

古崖居遺址位於延慶縣張山營鎮東門營村北,1990年被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華北地區已發現的規模最大、規格較高的一處古人洞窟聚落遺址。遺址開鑿於陡峭的沙礫性花崗岩絕壁上,占地近10萬平方米,分前、中、後三個區域,據不完全統計有洞窟137座。洞窟有居室、馬廄、儲藏室、議事廳等不同功能,有單間、兩套間、三套間等不等規製,有的上下相聯,有的左右相通,設計精巧,布局考究。古崖居遺址的開鑿年代、功用等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被譽為“中華第一迷宮”。

永寧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於延慶縣永寧鎮阜民街,2001年被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教堂建築群由正南門、主教堂、配房等部分組成,總建築麵積750平方米,其中主教堂占地416平方米,為哥特複興式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在保留歐式建築風格的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原素,是北京郊區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近現代教堂建築。

山戎墓葬群

山戎是生活在古中國北方的一支遊牧部族,又稱北戎。春秋時期曾一度稱雄燕北,經常入侵燕、齊等國,成為這些諸侯國的世代邊患,而尤以“病燕”為甚。史籍中有齊桓公為救燕而伐山戎的記載和“老馬識途”等諸多典故。約戰國晚期,山戎便逐漸銷聲匿跡了。從1985年至1991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先後對葫蘆溝、玉皇廟、西梁垙等處的山戎墓地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共發掘山戎墓葬60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6萬餘件,其中以玉皇廟墓地規模最大、墓葬數量最多、出土文物最為豐富。因此,學術界將分布於軍都山和冀北山地一帶以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為主要特征之一的文化遺存命名為“玉皇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