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概述
曆史沿革
張家界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市齡年輕,但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郡縣,它便屬於黔中郡慈姑縣,而可考證的曆史還可推及舊石器時代。明代時期,建立了九溪衛及麻寮所、永定衛及大庸所等衛所機構。清代雍正年間,始置桑植縣和永定縣。民國時期,1916年撤武陵源,慈利、大庸、桑植等三縣屬辰沅道。1922年慈利、大庸、桑植直屬省轄。1934年11月24日,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等率紅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並於大庸縣城建立了中共湘鄂黔邊臨時省委、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和湘鄂川黔軍區。至紅二、六軍團長征前,現張家界市所有轄區、縣當時均屬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署,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間,大庸、桑植兩縣屬永順專署,8月後劃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大庸地級市,轄永定〈大庸縣〉、武陵源區和慈利、桑植縣。1994年4月14日,國務院批準大庸市改名為張家界市,充分體現了旅遊立市的方針。張家界市現轄永定區、武陵源區和慈利縣、桑植縣。全市麵積9516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麵積36.5平方公裏。
民俗風情
張家界市是一個多民族的居住區,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特點突出。全市有少數民族18個,共111萬餘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2,其中土家族、苗族、白族占多數。長期保留了巴楚先民的遺風遺俗。古樸的民俗風情令中外旅遊者津津樂道。主要民俗風情有:
民族服飾
土家打花、土家花帶、八幅羅裙、紮染、虎頭中冒、虎頭鞋、筒裙、挑花頭飾、擋卡、繡花帳帶、繡花枕、繡花鞋、繡花鞋墊、琵琶襟、無腰褲、箍箱帽。
白族處袋、坎肩。
居住
土家山寨、吊腳樓、轉角樓、風水樹、畫梁。
張家界概述
梁樹、相土、梁泡、梁彩、上梁讚、踩財門、擺手堂、四合院。
交際
七巧會、姑娘會、老人會、三杯酒、鄉飲酒禮、打老庚、恨藥、送春牛、賀火坑。
婚嫁
花為媒、以歌代媒、挑蔥會、發腳杯、團圓傘、罵媒、打樣、放話、討紅庚、豬尾巴信、過禮、陪十姊妹、離娘飯、上頭、撒孩子、露水衣、搶喜把、換花鞋、跨七星燈、安床、搶床、踩門檻、鬧房、回門、光活、彩棚、鬧棚、掐新娘。
喪葬
唱喪歌、解結、舞龍取水。
祭祀
土地神、五穀神、日神崇拜、月神崇拜、毛娘神、砍牛繩、貼門神、毒魚求雨、蛇神崇拜、跳馬、米茶、守夜、水旱石石展。
土王廟、八部大王、八寶銅鈴、牛角、車七姑娘、火塘神、趕白虎、扛旱龍船、燒門神紙。
節會
社巴節、過趕年、搶年、鬧年鑼、守歲、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重陽節、冬至節。
土家族花轎
溪楊泗會、天子會、土地會、觀音會、五雷山香會、黑神會、溪口關夫子會。
歌舞
山歌、漁歌、情歌、苦歌、上梁歌、勞動歌、哭嫁歌、拗嘴歌、擺手歌、澧水號子、龍舞、車燈舞、采蓮舞、擺手舞、跳馬舞、獅子燈舞、民間雜舞。民俗風情豐富多彩,本書擇要而述。
哭嫁
喝著清洌例的山泉水,土家姑娘長大了,小夥子把木葉吹出了杜鵑紅,愛情的酒就濃香了。從男方娶親之日起,姑娘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
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哭罵媒人……一哭十天半月,有長達一二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事等。
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頗有講究,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須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姊妹:“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又如哭爺(音“保”)娘:“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幫娘啊梳把頭。曾記鬢發野花豔,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哎,銜泥何時得回頭?……”娘哭女:“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世上三年逢一閨,為何不閨五更頭?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要重開頭,孝敬公婆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詩人彭潭秋記曰:“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雲:“桃天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哭娘哭嫂哭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