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後記(1 / 2)

曆來的小說家們為了避嫌,少惹麻煩,遠離官司,常常會在書的扉頁上鄭重聲明:“本書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

這樣的招數,用在今天這樣一個看似越來越接近於“法製”的社會裏,雖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但實踐檢驗下來,似乎還是“寧濫勿缺”的好。

我也想借此機會向讀者諸君坦言相告:因為我的疏忽和大意,我目前也惹上了一些麻煩。事情是這樣的:這篇小說剛剛做好後,我曾經請我的一位戰友(恕我隱去他的名字)看過,並請他提意見。他也是做文字工作的,並對我書中的主人公龔合國十分熟悉。未料他竟將我故事的梗概在書未出版前就在當地傳播開去,結果不僅造成龔合國家鄉又一場“政治地震”,且對我的身心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比如:不斷有當地人指責我“造謠”、“誹謗”和“貶損”幹部隊伍,並上綱上線說我“心理陰暗”、“罔顧事實”、“無中生有”、“居心叵測”,企圖破壞當地“繁榮、穩定”的大好形勢……亦有朋友告訴我,他們甚至還精心準備了由當地公安局出具的“有關我縣幹部曾經‘集體自首’一說,經調查純屬謠言”,以及由縣人民醫院出具的“龔合國同誌確係罹患精神病”的證明材料,以及教育局係統和龔合國家人的有關“指控”材料(內容主要說我書中通篇“胡說八道”、“別有用心”,隻因當兵時曾與龔合國結怨,故而伺機“打擊報複”雲雲)……我就有些想笑,也知道他們放出這些風聲,其主旨無非是想要阻止我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的出版——因為書中有些內容很可能會讓他們不快或者“顏麵掃地”,甚至還可能被有關部門按圖索驥找上門,要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說清楚”。

我雖不是個“從善若流”的人,但顧及這樣一種背景,尤其是龔合國家人的感受,我終於還是盡我所能將這篇小說裏的一應人名和地名等都作了細致的技術處理。

我以為,這樣一來,他們便不能對號入座了。但我還是遇到了一件最大的麻煩,就是“龔合國”這個名字竟是萬難處理並替代的。我曾試圖將“龔”改成“宮”,但這姓氏總讓我聯想到“宮本太郎”之類的日本人的名字,感覺很不好。也曾打算用“公和國”,又怕會招來主張“女性解放”和企圖恢複“母係製社會”的人士的譴責,並批判我潛意識中有根深蒂固的“男權主義”(我曆來是主張尊重女性的,但尊重中難免也有些“怕”的意思,知道一經惹上她們,多半是很難輕鬆脫身的)。而且,我也懷疑,盡管有“天下為公”一說,甚至我們平時也常將在政府做事的人稱為“公家人”,但要說“公”已經約定俗成為一個姓氏,畢竟還很牽強——更別說現今的許多“公”和“私”其實早就“合流”了。

那麼,就隨便胡亂另起個名字吧,比如“龔向東”、“龔衛兵”、“龔宏偉”什麼的,卻發現真要這樣做,這本書似乎也就不能成立了……我就不免陷於進退失據的兩難之中,差不多就要放棄這本書的出版了。後來,還是好友李某(他是我十分喜愛的一位很有“風骨”的當代文學評論家)、張某、林某、徐某(也是和我十分親近的幾位寫作者)一起鼓勵我,“天下文章一大抄,天下姓名重複的也不計其數,此龔合國非彼龔合國,睬他們呢……”

這才堅定了我的信心和決心。此外,盡管不斷有人勸我寫作要像某些老前輩一樣圓滑,能夠撇清的盡量撇清,能夠含糊過去的盡量含糊過去,什麼時候都要注意保護好自己,既不讓上麵抓到把柄,也不要對讀者交代得太清楚……可惜我總學不會,並且還打算向讀者諸君交底:此書雖屬虛構,但內中故事大抵都是我親見、親曆或親耳所聞,至於一應人物、情節、細節,也都真實不虛……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殷切希望當地有關部門,千萬不要對我大動幹戈,並試圖大肆圍剿、撻伐和起訴我與我這本書。因為你們的官司不一定會贏,反倒可能給世人造成一種錯覺——以為是我買通了你們來幫我炒作。而你們一定明白,如果“炒作”成功,你們就更加得不償失了。還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