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講留了一個小尾巴,那就是張合為什麼會反水。張合是袁紹的大將,有勇有謀,在冀州跟隨了袁紹。
曹操奇襲了烏巢,張合主張增援,但是郭圖反對。郭圖是想用曹操使用過的辦法,圍魏救趙,攻擊曹操的大本營。張合反對,因為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烏巢守備太弱,曹操大本營官渡守備太強,曹操攻下烏巢易如反掌,袁紹攻下官渡難如登天。
袁紹聽信了郭圖的言語,結果一敗塗地。為了推卸責任,郭圖汙蔑張合幸災樂禍,出言不遜。張合前方不利,後院起火,隻好和部下高覽燒了戰車投降曹操。
張合投降的時候,曹操還沒有回來,鎮守官渡的是荀攸和曹洪。但是曹洪弄不清張合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不敢開營門放他進來。荀攸知道張合是個人才,所以他命令曹洪把營門打開。
曹操回到了大本營之後,對張合說:“您能夠歸來,真是韓信歸了劉邦啊。”所以拜張合為偏將軍,封都亭侯。
劉備屬於外援,許攸屬於智囊,張合屬於左右手。當這三個東西都失去了,袁紹大軍就隻能土崩瓦解,全軍覆沒。
緊接著戰鬥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決勝階段。張合的投降是袁紹身邊的戰將削弱的開始,當然曹操在賈詡的建議之下,抓住機遇,集中兵力,大舉的反攻。
袁紹知道這一仗敗局已定,所以帶著長子袁譚棄軍逃走,袁紹軍中的書籍和地圖全部落到了曹操的囊中,袁紹這個人很愛麵子,所以為了沽名釣譽,將書籍和地圖全部帶了過來,曹操也照單全部笑納。
袁紹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都成為送給曹操的禮物,這些書籍和珍寶大約要算曹操的意外收獲了。
官渡之戰結束的時間是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十月。袁紹經此一役,再也翻不過身來。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發病嘔血而死。
建安九年(204年)七月,曹操打敗了袁紹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小兒子袁尚。八月,曹操進入鄴城,哭祭袁紹,曹丕曹子桓卻順手牽羊,接管了袁紹次子袁熙的新婚妻子甄宓。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擊敗袁紹的長子袁譚,袁譚被殺,冀州平定。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遼東太守公孫康謀殺了袁紹的幼子袁尚和次子袁熙,擁有“四世三公”美稱的袁氏一族滅亡了。
當然在袁紹逃跑的時候,眾位謀士都鼓動曹操追殺,當然在袁尚和袁熙兩人逃跑的時候也是這樣子。曹操卻說用不著,公孫康會把兩個人的人頭都送過來,因為他們之間既互相利用,又互相提防。利用的是各自的身份和餘力,提防的是對方黑吃黑。
曹操如果催逼著他們,反而會使他們更加的團結;如果不理他們,他們會內鬥的。所以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人頭送了過來。
我正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那麼蔣和尚絕對不會這麼輕易的和共產黨團結一體的。
當時,隻有袁紹身邊的兩個人看出了這場戰爭如果不阻止袁紹的剛愎自用,那就真的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