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在第六講之中為大家講述的宛城戰役麼?曹操雖然一開始獲得了勝利,但是在隨後的反偷襲戰鬥中,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自己的愛將典韋三人被張繡的軍隊殺死,這一場戰鬥時曹操永久消失不掉的傷痛。
張繡這一次的行動為自己帶來了兩場失敗,第一場戰鬥他被曹操打到了穰城,雖然有劉表的援軍,但是也挽救不了敗局。這是他斬殺曹昂之後的十個月發生的事情。
雖然有人說“十年磨一劍”,也有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是曹操隻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將自己的殺子之仇報了,不可謂不快速,而且張繡至此以後再也沒回過宛城,可能是被曹操的軍旗嚇壞了。
是的,曹操就是這麼一個英雄,隻不過這個英雄沒有完成自己的願望罷了。但是真正的張繡沒有那麼聰明的頭腦,他的計策全部出自賈詡。
賈詡這個人,表字文和,武威人,他據說是張良、陳平一類的人物,也堪稱三國時代的鬼才、怪才和奇才。
雖然他的字是文和,但是他辦出的事情確實是在將武將搞的禍亂,就比如李傕和郭汜將皇帝劫持,禍亂國家,其實就是他的主意。董仲穎遇刺身亡之後,李傕和郭汜也是亂作一團粥,他們打算解散隊伍,抄小路各自回家摟著媳婦兒過日子去的時候,賈詡攔住了他們。
“你們棄軍單行,一個小小的廳長就可以把你們捉拿歸案,不如殺回長安,為太師報仇。事情成功了,你們可以‘奉國家以征天下’;事情不成,你們再走也不遲。”李傕郭汜聽了賈詡的話以後覺得很有道理,當然兩個武夫怎麼會知道這個辦法到底有沒有危害,他們一心隻想殺了王允(當然他們打不過呂布,更別提殺他了。),為他們的主子報仇。
但是賈詡有自知之明,李傕郭汜兵變成功之後,當然不會忘記賈詡這位大恩人,畢竟沒有他的計策,自己的軍隊早散板了。
賈詡卻說:“這是救命的計策,我又有何功勞受如此大禮呢?”李傕想要拜他為尚書仆射,賈詡又說道:“我又不出名,不能讓人信服,縱使我被虛榮和功利蒙昧,但是怎奈國家和朝廷上的那一雙雙的眼睛在盯著我!”李傕郭汜兩個人既欽佩他又害怕他。
賈詡為了彌補自己的罪責,盡力利用自己的名氣來保護一批大臣,就這樣直到皇帝離開了長安。
皇帝離開了長安,賈詡就辭去官職,來到了張繡的軍中,張繡用後輩拜前輩的禮數來拜見賈詡,我們可以簡單一句話來概括張繡見賈詡的話語:“學長,你來了。”
當時張繡準備反叛曹操,原因我在第六講的時候已經說過。張繡采納賈詡的辦法,對曹操說:“明公,我們的大軍老是呆在一個地方,閑都能閑出事情,您就讓我們的軍隊挪動一下,好麼?還有,我們軍隊的軍車太少了,載重太多,所以請您允許我們將鎧甲都穿在身上,武器都拿在手中。”
曹操不加懷疑便允準了張繡的請求,緊接著就發生了上麵的事情。對於這件事情曹操自己承擔了責任,他說這一次戰鬥的失敗之源,是忘了讓張繡交出老婆孩子做人質,也就是後來書上記載的“失不便取其質”。
這錯誤雖然認得有些僥幸,但是已經有進步了。在同年的十一月,曹操南征張繡,大獲全勝,這就是哀兵必勝的緣故。
建安三年三月的那場南征卻讓曹操差點失敗,因為他麵對的是劉表和張繡兩方的軍隊,雖然自己的謀士荀攸(軍師祭酒,相當於參謀長)勸諫曹操,但是曹操不聽,困於穰城。劉表的軍隊的力量絲毫不遜於曹操,如果不是最後精兵殺出,曹操的命數也就截止到四十四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