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止兵未然 墨辯之術(1 / 3)

也許是墨家的墨者在戰國時期的活躍,世人對墨家的“墨攻”較為熟悉,而“墨辯”知之較少。《墨辯》即收錄於《墨子》一書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6篇辯學的專論,是後期墨學作品。此六篇文字,常被人與古希臘邏輯學、古印度因明學並稱為世界古文明三大邏輯體係,稱之為“墨辯”。墨家在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代所傳的《墨子》隻剩下五十三篇,這些篇幅是因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錄,才得以留傳下來。

墨家邏輯以辯為核心,其中包括名、辭、說三種基本的思維形式和由故、理、類三物構成的邏輯推理。

辯具有名、辭、說三種基本思維形式,相當於西方傳統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墨家邏輯中的名是用來摹擬、稱謂事物的所然與所以然之性質的;辭是用來表達人們思想上的斷定的;墨家邏輯強調“以說出故”,即通過說的方式以明確“立辭”的根據和理由。

墨家認為立辭必須明故、理、類三物,“三物必具,然後(辭)足以生”。故是指一事物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經說上》將“故”分為“大故”和“小故”兩種,“大故”就是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小故”則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理”即“法”,有規律、模式、本質之意;“類”是指類之同者。

……………………………………………………………………………………………………………………………………………………………………………………

楚王欲攻宋國,命公輸盤負責製造雲梯等攻城器械。墨子聽聞後,便從齊國起身,馬不停蹄地趕至楚國國都郢城,會見公輸盤。墨子以道義將公輸盤說服,但未能勸阻止公輸盤幫助楚王攻打宋國。隨後,墨子進宮麵見楚王,以道義之理說服了楚王,但還是不能使楚王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

於是,墨子讓楚王叫來公輸盤見麵。會麵上,墨子解下腰帶,圍作一座城的樣子,用木片作為守備的器械。公輸盤九次陳設攻城用的技巧多變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擋了他的進攻。公輸盤攻戰用的器械用盡,墨子的防禦戰術還有餘。

公輸盤受挫,卻還有一個方法對付墨子,就是將墨子殺死,殺了墨子,就沒有人可以幫宋國守城。但公輸盤沒有說出口,而是墨子替他說了出口。但如此也無濟於事,因為墨子早已命他的弟子率領墨家的墨者,帶著他守禦用的器械,協助宋國守城,抵禦楚國的進攻。見此,楚王隻得打消進攻宋國的念頭。

而後,墨子從楚國歸來,經過宋國,天下著雨,他到閭門去避雨,守衛閭門的人卻不接納他,不知道被他們拒之城外的人正是挽救他們宋國免於楚國吞並的恩人。

“見道義之理說服不了楚王打消攻打宋國的念頭,墨子以墨家的墨者為後盾,再以高超的辯術,使楚王明白攻打已經是百害而無一利,不得不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確厲害。”白闔佩服地說道。

“嗯,此辯術乃是我墨家的墨辯之術,以現實之理說服他人。”鄧陵解釋道。經過一番交談,白闔知道老者是墨家的鄧陵,也許是出於對時局的失望,才躲在了這難見天日的牢房中。

“隻可惜,善於治病於未病者,病者不知其恩,名聲反而不如治病於已病者。”白闔歎道,“墨子以墨辯之術使得楚國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止兵戈於未然,而宋國人不知其中緣由,不感其恩,反而恩將仇報。其後墨家墨者,以墨攻之法,助各國守城,成功抵禦他國的進攻,得來了守城軍民的感恩戴德,止兵戈於已然。孰優孰劣,不言而喻。”相比於墨辯之術,止兵戈於未然,自己的縱橫辯術,起兵戈於未然,有些落了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