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促銷的誘惑
當消費者碰上商家促銷的誘惑,就好比獵物碰見獵人的陷阱,一不小心就會一頭栽進去。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隻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這樣古老而又日久彌新的真理用在消費的過程中同樣有效,尤其是在麵對商家促銷的時候,麵對誘惑,消費者本以為自己賺了一個小便宜,實際上是中了商家的圈套,所以,一見促銷就一擁而上,實在不是一個良好的消費習慣。
每到節假日或者是連鎖企業開新店時,商家都會推出很多的低價產品來烘托氣氛。不僅如此,有的商家平時也會搞一些降價或者打折活動,刺激消費。有的消費者為了搶便宜,也非常樂意在這種時候去賣場淘寶。殊不知有些低價的背後有陷阱。據透露,商家的低價促銷資源都來自於廠家,沒有廠家的支持,商家是不會賠本賺吆喝的。而廠家的特價產品在原材料的使用上肯定不會是最好的。有些廠家就把過時的產品甚至被商家退同的返修品加工處理,當成促銷品銷售。購買了這些低價產品在當時看似是撿了便宜,可在使用中則有可能加工性能不好、容易損壞,甚至維修時沒有配件。
返券也是商家常用的促銷手段之一,而且是陷阱最多的促銷活動。返券附帶條件多,比如:商家規定購買金額需要整數才能返券。而商家往往把商品的標價定在99元、199元等,為了湊到整數,顧客不得不選擇超過整數關的其他商品;用現金可以購買商場內任何一種商品,但用返券卻隻能購買一部分商品,一些商品明確規定“不接受返券”;返券大多有苛刻的時間限製,百貨商廈的購物返券,不少隻能在當日使用,有的也最多一兩天的寬限。顧客為了把返券用掉,隻能在大商廈裏團團轉,疲勞不堪……返券的這些附帶條件,“商家保留最終解釋權”,消費者即便發現撿便官不成反而被套,結果也隻能自認倒黴。
正因為如此,返券策略給顧客購物帶來很大不便。首先,大量顧客被吸引而入,商場變得擁擠不堪,失去了大型商場優雅寧靜的特色。其次,換券程序煩瑣複雜,極其浪費時間。顧客需要購物付款後憑購物收據去指定地點換取返券再消費,經常出現領取返券的櫃台和收銀台前排成“長龍”的現象,商場有時不得不出動保安人員維持秩序,使顧客又悶又累,興致全無。一位老太太排了大約2小時隊後憤怒地說:“以後再也不來這家商場了!”雖然不少櫃台前打出返券告示,但有不少櫃台貼出“本櫃台不參加活動”的字樣。不參加活動的,往往是一些知名品牌、暢銷品牌、新款新品,越是返券返得厲害的,往往是那些過季或斷碼產品。
除此以外,商家可能還用抽獎等形式促銷,購買了商品後卻發現,中獎的概率非常低,即便是中了獎,獎品對自己也沒有太多的用處或者同樣需要一些附加條件。
在不斷倡導誠信立市、誠信立商的今天,麵對愈演愈烈的促銷大戰,其中種種不正常現象值得引起人們重視。它不僅貽害消費者,也貽害商家自身。比如,有商廈內部人員私下偷漏,某些不願意參加大幅返券的品牌,一到搞活動,就會想方設法向商場經理“說情”;返券活動開展時,門口總有一批“黃牛”頻頻出沒,他們通過收購發票,收購返券,再同內部人員串通,牟取差價,這一切,都貽害了整個商業隊伍;此外,返券的泛濫,還毒害了整個社會風氣,一些企事業單位負責采購的人員,替“公家”采購,卻悄悄把返券藏進了自己的腰包……
而推動這一切的,不僅有商場的促銷活動本身,還有消費者聞促銷而動的壞習慣,甚至專門有人打聽各處的促銷活動,當然,這裏麵確實存在著很大的誘惑,但也應該看到,在促銷活動的同時,你也許就會一時衝動買下了許多並不需要的東西,會陷進商家的怪圈不能自拔,甚至自以為撿了便宜,結果卻因為商家抬高標價而吃了虧……這樣造成的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為不好的社會風氣滋生提供了土壤。
麵對商場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睜大雙眼,買我所需,不要為了撿便宜而循環消費,力爭做到知己知彼,才是聰明成熟的消費者。
癡迷地追求名牌
為了名牌而名牌,名牌就成了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虛榮的絕對營養品。
在信譽被一次又一次強調的時代。對名牌的需求也無可厚非。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名牌就意味著高質量,優秀的售後服務和良好的信譽。但在名牌背後卻存在著很多不良現象。其中盲目的追求名牌是一種不好的消費習慣。
幾年前,一位南開大學的大學生到香港一所大學讀書。他有機會比較多地接觸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香港,反倒是大陸人比較喜歡消費,比較追求時尚和名牌;喜歡買新款式的手機和新出的耐克鞋,即使不買,也願意去看看最近出了什麼新品。經常翻看一些介紹名牌的雜誌。而他身邊的香港同學在這方麵相對儉樸。雖然大家穿的也是耐克最多,但是大部分款式很老,非常簡潔。手機也多是簡單實用型的。那時教他《西方詩歌與詩學》的是一個美國老師,他總是穿一雙很舊但擦得很亮的皮鞋,手機是摩托羅拉V998,應該是比較過時的了。
對於確實有經濟能力消費名牌的人來說。買名牌當然無可厚非。但對於某些沒有經濟能力的人來說,盲目崇拜名牌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是一個廣告滿天飛的時代,打造名牌的速度越來越快,曾經就有這樣的案例。有的小公司到西歐發展,先在諸如法國等國家注冊一個品牌,雖然它的規模非常小,但會將絕大部分的資金用在廣告上麵,這樣,品牌的知名度一旦打開,就可以將售價抬得很高,然後再用盈利來擴大規模,如果一次不成,還可以另外再注冊一個品牌來照樣運作。也許這樣的案例不被許多人所知道,但這正告訴消費者,有些名牌並不值得無條件地信賴。
有的人雖然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卻對名牌完全沒有免疫力,這實際上是他的虛榮心在作怪。名牌固然代表了良好的質量和優良的品質,但是如果名牌僅僅代表這個,是不足以成為名牌的。名牌首先是一種神話,它不是單純為了使用,而是一種拜物教的精神追求,名牌消費者對名牌的消費,實際上是在“群體注視”的過程中完成的。當人們使用名牌的時候,會感到自己被注視,被認同,所以明星喜歡使用名牌,借以形成自己的號召力;名牌喜歡利用明星,借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共同體,塑造品牌神話。
名牌是非常直接和奏效的,因此它成了一種不健康心理的絕對營養品——虛榮。什麼是虛榮?就是沒有基礎的榮譽,沒有內容的榮譽。人都有榮譽感,當人沒有能力獲得實際榮譽的時候,他們就追求虛榮以欺騙的方式滿足對榮譽的需要。榮譽有超越的意思,有與眾不同,不可企及的意思。“名牌”可以從精神層麵滿足人的這種心理。名牌是少的、好的、與眾不同的,甚至是限量的。不是誰都能有享受名牌的“榮譽”的。有了名牌的人,和沒有名牌的人,自然是要區分對待的。其背後隱藏的人與人的等級差別意識,多麼讓人怵目驚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