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二月青島
經過近半個月的的水陸跋涉李崢幾人來到青島。青島這座未來共和國的計劃單列市,中國北方的重要港口和經濟重鎮,從1897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占領青島到此時已經十年有餘,作為德國在整個遠東最重要的殖民地,青島的城市及港口建設在清朝末年的整個中國是值得稱道的,李崢從走下輪船就感受到了明顯區別於東北內陸城市的繁華,隻是耀武揚威的外國人和低頭拱背的國人的強烈對比使李崢深感恥辱,這裏的繁華和現代是建立在青島人民血淚之上的。深吸一口氣,把恥辱深埋心底,李崢知道此時他還不具備改變這一切的力量,此時的中國從南到北那裏能真正稱得上中國的土地呢!是啊!此時的祖國已經徹底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其實相對來說李崢對德國還是比較有好感的,除了德國對中國的傷害較小外,更多的是對整個德意誌民族的尊重,德國人的嚴謹,德國對教育的重視,不正是此時中國應該學習的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不斷對世界霸主大英帝國發起挑戰,雖然沒能讓自己從第二走上第一的位置,但是卻也把大英帝國挑落馬下,打破了舊的世界格局。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對帝國主意力量的消耗,李崢甚至不敢想象中國的命運。李崢雖然非常不願意乘坐黃包車,但是為了不讓自己幾人太特別,加上幾人並不熟悉青島的道路,無奈還是選擇乘黃包車來到了青島魯商會館,在信息和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各地的商會同鄉會是走出家門的最佳選擇,因而舊時的中國人十分在意鄉誼,鄉黨也貫穿舊社會的官場和商場,這時的中國是沒有未來中國老鄉見老鄉背後給一槍的狀況發生的,因為這是在封建社會中國道德體係所維係的,是舊中國整個社會的規則所在。接下來幾天李崢參加了幾次本地商人聚會,和李繼田幾人摸了摸青島本地的狀況,因為大國崛起係列的傳播,李崢很容易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加上李崢雄厚的資本實力,很快李崢解決了來膠澳的第一件計劃,在青島港附近買下了一塊地,創建了東方印書館和新青年雜誌,通過商會的關係招到的十餘名讀書人,雖然大多都是科舉製度廢除之後落魄的舊文人,但是在李崢的要求,年齡都不大,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其中還有一個舉人和三個秀才,李崢相信年輕人的世界觀並不是完全穩定的,而且年輕人熱血激烈,在眼見國家貧弱下總是有所觸動的。李崢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的改變周圍的國人。1908年三月通過李崢近一個月的努力,青島新出現了一本後來成為此時空革命號角的新雜誌新青年,不過新雜誌的創刊號上並沒有任何革命宣傳和理論,李崢選擇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並輔以大國崛起德國篇,以之喚起廣大青年的熱血,在大國崛起德國篇中重點強調了教育和科學在對國家命運的重要性,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號召。在現代印刷機器的支持下創刊號李崢就足足印刷了五萬冊,並通過商會的網絡以極低的價格發行到全國各地,甚至想國內各地的新式學校贈送了大量雜誌。新青年發行後很快在國內學子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最先發酵的就是青島本地,從雜誌發行第二天就有大量學子前來拜訪,青島本地新學也邀請李崢前往講學,不過李崢並沒有前往,期間李崢數次返回現代,選購了一批現代書籍,其中既有馬克思的《資本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馬漢的《海權論》、以及《富國論》等大部頭影響深遠的西方理論現代譯本,也有未來新中國發行的《赤腳醫生手冊》、《十萬個為什麼》等實用書籍充實了東方印書館的圖書。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李崢在新青年創刊號上選擇德國篇除了契合當期主題外,更多的是吸引德國人的主意,正如李崢所料,新青年發行三天後德國膠澳巡撫就派人前來拜訪,並邀請李崢出席青島德國領事館的酒會。李崢之所以沒有通過商會內部關係去拜訪德國人,而是靜待德國人上門,是因為李崢清楚的知道,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國際上是沒有任何地位的,德國膠澳殖民當局一直是青島國人為土人,如果李崢不展現出一定的實力和素養那麼在於德國人的生意中將落入完全的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