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婆娑世界(1 / 2)

天地之間,有四大部洲。

一曰東勝神州,位於藏海之東。本洲眾生人身殊勝,因此以身勝為名,人有一千壽。其地極廣,極大,極妙。

二曰南贍部洲,位於藏海之南。本洲眾生靈巧善工,人有一百壽。其地亦廣,物產豐盛,又有近百餘大小國家,各處人民,文化皆有不同。

三曰西牛賀洲,位於藏海之西。本洲眾生多類猿,可語,有五百壽,不造宮室,多獸類。其地狹長,偶有獸可渡海而去其他洲者,人皆異之。

四曰北俱蘆洲,位於藏海之北。其地甚小,距其餘三洲亦甚遠,終年玄寒,無人無獸,多產奇礦。

五百年前,六齡生於東勝神州。自幼入道,隨師修習百年;百歲入佛,自悟佛性百年,至兩百歲時已有大成。

又遠渡藏海之北,曆時三十餘年,尋來奇礦。後由祝融吐火,蒼龍噴水,莫邪錘煉,曆時七十餘年,遂練成一棒。此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於血性相同之人使時又可大可小可變化,大則吞吐山河,遮天蔽日;小則細若繡花之針,可藏於耳洞之中。

又去西牛賀洲,曆時百年,訪得一異獸,曰筋鬥雲。此獸本為西牛賀洲一龍駒,後渡至東勝,被一鴻蒙老仙所得,收為坐騎。龍駒日行萬裏,但生性頑劣,死後被老仙留其魂魄,化為天空一朵金雲,後因不肯屈於老仙坐下,遂自去西牛賀洲之地飄蕩。萬年之後竟因與六齡心性相和,成其坐騎,可日行十萬八千裏,食風雨雷電,呼之則來,揮之可去。

卻說這六齡至此時已是將近四百餘歲。

東勝神州人多奇士,自有道佛之法後,更是草木鳥獸皆可修煉。然萬物心性各有不同,自佛道之法廣為傳播後,經萬餘年逐漸分為三派,道教主張世界萬物皆可修煉成仙,重在修身;後多有草木鳥獸得道之後為禍人間,是為妖道;而佛教主張隻有人可悟佛,所以學佛之人多有以收盡天下之妖為己任的。

佛道妖三派後來就成了東勝神洲的三個最大的勢力,連年戰火,人民苦不堪言。

六齡自學成之後,遊曆天下,廣交各道好友,心懷一統佛道妖三派之心。然道教自以為高高在上,不顧世間災難;妖道雖有支持六齡之人,但因為修妖的太多,人物紛雜,意見難以統一;佛教與妖道勢不兩立,難以撮合。

六齡見此情況,自創一派,名曰截,意在斬斷分歧,冰釋前嫌,截至此後,萬物和平。

截教彙聚各派希望完成天下和平的仁人誌士,其勢如燎原之火。後六齡率眾征戰各方,兩百年裏所到之處戰無不勝,然世間恩怨,又豈是如此輕易就可化解?最終三教聯合,長鋒直指六齡,截教內部也出現矛盾,六齡不能敵各派高手聯合夾擊,至七百歲時,被各派困於東勝神洲最南之地,亦即號稱天嶂的昆侖山之下。

昆侖!此山舉目望去,直插雲霄,不可知其頂。

六齡自知敵不過三派聯軍,最終無奈潛入昆侖。而聯軍五十萬人馬在他消失的地方搜尋了一年竟未找到!自此,六齡消失。東勝神洲截教也隨著六齡的消失而覆滅,這片土地重新回到了佛道妖三派相爭的時代……

而在昆侖的另一邊,一個所有人都沒去過的地方。那就是南贍部洲,另一個世界,一方全新的天地。

六齡在去了昆侖之後,彙聚所有修為,竟穿越了這道天嶂!六齡發現,其實早有東勝神洲的先人傳道至此,隻是南贍部洲人壽短淺,無法修到高的境界。他看到盡管如此,也正是因為這裏的人壽短,所以大家更加珍惜得之不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