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當時是北周的大臣,十分清楚此事的過程,也聽說了祖珽的為人和事跡,並因此對祖珽留有了不好的印象。
祖君彥,其人容貌短小,不善言辭,但學問淵博,記憶超強,且文辭出眾,思路敏捷,被譽為一代“神童”,因而在文人、士大夫圈中名氣很大,這樣的人才當然也不會朝廷漠視。
楊堅即位以後,負責人事工作的吏部侍郎薛道衡便把他推薦給隋文帝,說其子不可限量。而楊堅卻堅持他對祖廷的印象來判斷祖君彥的人品,便說:“是用歌謠殺了斛律光的那個人,他的兒子嗎?我不要用這樣的人”。皇帝的金口玉言足以封閉祖君彥致士的道路,可謂前途暗淡。
楊廣即位後,也很厭惡祖君彥的名聲,確切說還是厭惡祖廷得為人。在官員多次推薦下,隻是隨便的把祖君彥任為東平郡書佐、代理宿城縣令,縣令是七品官員,代理縣令不過是一個正九品的小官。
對於自負其才的祖君彥來說,自然是懷才不遇、鬱悶不已,常常借酒澆愁感歎自己空負大誌,才華難以施展;漸漸把對楊堅、楊廣父子的怨恨擴展到對社會的不滿,內心期望社會出現****,好使自己獲得明主青睞,從而一展抱負。
自從大業九年開始,民亂頻起,山寨四立,祖君彥就擦拳磨掌,隨時準備著投靠明主,大幹一場,這樣也不枉自己一身的才能。
不過他並不莽撞,頭腦很清醒。
他看到起義和叛亂的各方勢力都多是烏合之眾或者草寇出身,並沒有明確方向和長遠規劃,包括眾多的領導者在內都不具備帝王的謀略,更多的是在為吃飽肚子、安逸享樂而戰,一定遭遇挫折變故,必然渙散而敗。
既然已經決定把自己的一生作為籌碼來賭博,那就必須讓自己的勝算更大一些,所以他繼續在忍耐中旁觀時局。
宿城,今天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並非江蘇省宿遷市的宿城區;江蘇離得比較遠。)從地圖上可以知道東平縣和宋江的故鄉鄆城臨近,向西和河南濮陽市地界相接,離瓦崗寨的所在地滑縣不遠,很容易受到起義熱情的感染。
楊玄感起義的事跡流傳深廣,而全國通緝的發布,也使得李密和他的“三策”廣為人知,看到李密做了他想做而一直沒有機會做的大事,祖君彥敬佩不已,頓生英雄相惜之意。
而且同樣的書生出身,同樣的官員子弟,一樣的滿腹經綸、一樣的胸懷大誌;使得他們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祖君彥在心中甚至把李密當做了自己的影子來看待;得知李密被捕下落不明後,他扼腕不已、痛心疾首,就好像失敗的自己,還為此頹廢了好一陣子。
獲知瓦崗軍攻下洛口倉,威逼東都洛陽,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後,不僅心潮澎湃,稍後又探知完成這一壯舉的領導者正是失蹤的李密後,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連夜收拾行囊,投奔瓦崗軍而來。
李密作為一介文人,很早就知道祖君彥的大名,見他前來投奔自己,自然異常高興,於是將他奉為上賓,作為心腹;軍中的案卷文書,公文告示全都交由祖君彥來處理。因為他們二人思想趨同,祖君彥完全能夠把李密的思想和認識不打折扣的傳達出來。
李密的如此信任和重用,祖君彥自然是感激不已;更肯定了自己沒有跟錯人,把自己的能量完全的發揮了出來,為自己的主公李密鞠躬盡瘁。
所因此,蒲公公司的辦公室主任職務交給祖君彥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