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賣保險的?對不起,我們這兒不要保險箱。”這是20多年前初創平安的時候,我們的員工在開展保險業務時經常出現的情景。那個時候,我們首先推銷的不是保險產品,而是向客戶介紹什麼是保險。也許在今天人們不一定理解。

現在回想起來,盡管那時候充滿著艱難困苦,但真的是激情滿懷的崢嶸歲月。我們和不少兄弟公司一起,突破了行業的獨家壟斷,真正把市場競爭機製引進了中國保險業,把體現個人價值和生命尊嚴的人壽保險帶給了中國百姓,把企業經營管理的國際標準融彙到了中國金融保險業改革創新的發展曆程中,也因此把平安從一家隻有十多人、幾千萬資產、400平方米辦公室的單一財產險公司帶進了世界五百強,市值進入了世界金融企業前20名、世界保險集團前3名,成為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

一路摸爬滾打著過來,有讚有彈,有毀有譽。但都離不開一些好奇的詢問:“同一個行業、同樣的市場機會、同樣的創業時間,為什麼有些公司與平安的差距這麼大?”“為什麼20多年過去了,這家企業依然保持創業初期的激情,甚至更加強烈?”“從單一的產險,到成為一家綜合金融集團,業務多元複雜,機構龐大,管理難度越來越高,為什麼公司的效率反而越來越高?內部的凝聚力越來越強?執行力越來越強?市場的反應越來越快?”“為什麼平安能跨越出保險,做出國內獨一無二的綜合金融的模式?”“為什麼平安能讓那麼多不同背景、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不同公司、不同文化的老外高管和本土員工在一起合作非常愉快?”在向政府部門的溝通彙報中,在拜會客戶的過程中,在和業內外人士的交往中,在上市路演的溝通中,在和一線員工的座談中,經常被問到這樣一些看起來很宏觀,不需要太多細節的問題——實際上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講上好多天。

我甚至還會遇到一些表麵上看起來有點八卦,而骨子裏卻很有味道的問題,比如“為什麼離開平安的人還會自然而然地經常聚會,讚美自己的老東家,總是以自己曾在平安工作為自豪?”“為什麼平安的辦公樓還是20年前老廠房建立起來的,而上海張江的後援中心和深圳觀瀾的平安金融培訓學院會成為參觀當地金融業的必然景點?”“為什麼有人說,平安的資深員工,流出來的血都是平安的橙紅色”等。

所有這些問題,確實是比較典型化的“平安問題”,也正是我和我的同事們不斷思索的問題。在中國崛起、民族振興的宏大背景下,在巨大的市場機會麵前,一家企業要做大,也許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做大和業務結構更加複雜後的企業能否持續保持強大的競爭實力,保持可持續發展,最終建成根基紮實、文化深厚、生命力旺盛的“百年老店”?

20多年來,平安在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如何能夠一直“保鮮”?未來長長久久的事業征途中,我們如何繼續保持年輕企業特有的激情、生命力和創造力,保持清晰的目標和強大的執行力,能夠從持續的創新、開拓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

在綜合金融的探索實踐中,我們如何在結構日趨複雜、業務日益多元的同時,能夠在變化莫測、快速發展的市場環境中不斷調整、完善自己的方向和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