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間,徽州城內,有一姓程的老先生辦了一所私塾。書塾的正麵牆上貼著孔夫子的畫像,畫像兩側掛著程老先生親自書寫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畫像下麵擺著先生的八仙桌,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八仙桌的三麵都整齊地排列著學生的課桌。上課時,有時書聲琅琅,有時鴉雀無聲。
相傳這程老先生是宋朝理學家程穎的後裔,學問很深。他辦的書塾遠近聞名,方圓百裏的公子、少爺都慕名而來求學。不論是官宦子弟,還是大戶人家的少爺或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他都樂意接收,而且是一視同仁,沒有貴賤之分。
地處徽州城外的謝家莊謝老員外也把兩個公子送到了程老先生的書塾裏讀書。這謝家兩公子,長名謝紅,次名謝青。
這兄弟倆讀書非常用功,深受老先生的喜愛。他常說:謝家兩兄弟是徽州地區的人才,將來也許能成為國家的棟梁,尤其是謝青,他才思敏捷,文章寫得特別好,且有鴻鵠之誌,將來是治國安邦的人才。
三年過去了,兄弟倆學完了程老先生的所有課程。兩年後,兄弟倆順利地通過了鄉試和徽州府的考試,取得了進京殿試的資格,回到了謝家莊。
就在他兄弟倆回家不久,其父母就相繼病故了。父親在臨終前拉著兩個兒子的手,再三叮囑兄弟倆:一定要進京參加殿試,爭取考得一官半職,獲取功名,為謝家光宗耀祖。長子謝紅聽了默默無語,次子謝青卻連連點頭。
道光二十五年立秋前,兄弟倆安葬了父母,帶足了盤纏,各自騎了馬,告別了鄉親父老,告別了大山,踏上了通往京城的路。
一路上,兄弟倆翻山越嶺,馬不停蹄,曉行夜宿。謝青雄心勃勃,興高采烈。他一邊趕路,一邊騎在馬上觀賞雄偉秀麗的山景,他雖然在大山裏長大,但除了到城裏讀書外,就很少出門。這次他盡覽山色,感到格外的心曠神怡。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口中念念有詞:赴京去趕考,此乃頭一遭,但願中皇榜,為國立功勞……,而謝紅卻無精打采,總是被弟弟落下一大段距離。他對這次趕考既無興趣,又無信心。自林則徐虎門銷煙,被革職後,他就對中國失去了希望,對當官失去了信心。但父親的臨終祝囑咐,他又不能不遵從,因此,他隻好同弟弟一道上京趕考。
一日,他們來到了一座大山腳下。這座山群峰環抱,樹木蔥蘢,隻有一條小道通往山外。走在此處甚覺幽靜,靜得使人感到陰森可怖。悠忽間,從路邊的樹林裏鑽出兩個彪形大漢。這二人各執一把大砍刀,其中一人不問青紅皂白便向謝青的馬腿砍去。馬腿受傷,這匹馬痛得大叫一聲,兩隻前蹄一抬,頭一仰,把主人掀到了地上,向前狂奔而去。摔倒在地上的謝青,還沒爬起來,便被大漢摁住了,走在後麵的謝紅,見狀不妙,策馬上前,欲與其爭鬥,卻被另一大漢攔住了。這大漢高聲喊道:“我兄弟二人並不想殺人,隻要你丟下銀子便可走路。”謝紅自認為學過三拳兩腳,便與大漢打鬥起來,怎奈謝紅畢竟是赤手空拳,且又非武林中人,到底還是敵不過大漢手中飛舞的大刀,經過幾個回合就被大漢砍了一刀,倒在地上,鮮血直流,連說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