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歸漢(1 / 2)

第一章歸漢

2015年9月,長江再一次出現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成都某軍區131師奉命前往災區抗洪搶險。在岌岌可危的大堤上,131師的戰士們冒著生命的危險將沙袋堆砌在危險的地方。突然大堤決開了一個大口,數名戰士被卷入江水之中。故事從此開始。。。。

熙熙攘攘的洛陽大街上,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躺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裏,他兩眼迷茫的看著天空,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驚險的時刻。這時,旁邊的一個酒樓裏一個小廝將一碗湯麵放在他的麵前。他嗬嗬一笑,被人當做乞丐了嗎?他其實是131師的普通戰士張儀,被洪水卷入長江之後醒來發現自己卻在這裏。在這裏待了數日之後發現這裏不再是原來的時空。這裏的人長衫儒冠,頗似漢朝時的打扮。難道自己到了漢朝麼?他頹廢了許久,難道再也回不去了嗎?

突然大街上一陣混亂,一輛馬車在大街上橫衝直撞,眼見馬車向自己衝來,張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翻身而起,躍上了馬車,雙手死命的挽住了韁繩,終於將馬控製下來。這時他回頭一看,馬車裏坐著一位風塵物表的老者。老者見馬車被控製下來,於是緩緩起身下了馬車,老者先整理了自己的衣冠,然後向張儀施了一禮,“多謝小友搭救之恩,若非小友,老夫今日恐怕就得魂飛冥冥了。”張儀連忙扶住老人,說道“你是長輩,怎麼能向我行禮,再說這是舉手之勞,何足掛齒,你不必多禮。”老者聽到張儀的話,心懷大慰,看了看張儀的打扮,衣著雖然破舊,但是別有一番氣質,於是說道:“老夫蔡邕,觀小友衣著雖不佳,卻不似窮苦之人,緣何至此。”張儀聽到這裏,心下一陣黯然,說道:“小子益州成都人士,姓張名儀,這次隨家父出川,不想卻逢強盜,家人盡遭不幸,無奈之下流落至此。”蔡邕得聞,感慨良多:不料世道紛亂如此,小友可願隨我去我家,也讓老夫一盡地主之誼。”

張儀欣然從之,便隨蔡邕同乘一車,突然,張儀心中一陣驚覺,這個名字似乎在哪裏見過,恍然間,張儀想起了當年在部隊閱覽室的一本書上看到過: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為“蔡中郎”。最初拒征召之命,後為司徒橋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長。征召為郎中,參與續寫《東觀漢記》。遷任議郎,參與刻印熹平石經。因直言被宦官誣陷,流放朔方。後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舉為高第,三日之內,曆任侍禦史、治書禦史、尚書。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為侍中。後拜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歎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時年六十歲。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想到這裏,張儀心裏一陣感慨,原來是他,於是問道:蔡先生,我的家鄉偏遠閉塞,久不與外通音信,不知如今哪位聖天子在位?”

蔡邕聞言,笑道:“原來如此,如今正是靈帝在位,今年乃是建寧22年。”張儀聽到這裏,心下感慨,看來天下不久將亂,亂世將至,我是不是去找一些傳說中的大腿抱一下呢?想了想,還是先將目前的困境解決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