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每個漢字的內涵都是相當豐富的。從古到今,中國人都講究微言大義、名正言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古代中國的大人物在蓋棺定論的時候,都有一個諡號。比如漢武帝、唐玄宗、宋仁宗、明神宗、明思宗這些著名皇帝稱號中的“武、玄、仁、神、思”都是諡號。漢武帝的“武”用於肯定劉徹開疆拓土的曆史功績;唐玄宗的“玄”大概就是說李隆基不靠譜;宋仁宗的“仁”是為了表彰這個皇帝實行仁政;明神宗的“神”是說萬曆皇帝很神奇,幾十年不上朝而國家沒有滅亡;明思宗的“思”就是說明思宗這個皇帝值得思考:為什麼兢兢業業,國家還是完蛋了?所以,諡號算是這些人一生的總結,比較類似如今的“年度漢字”。

諡號多采用春秋筆法,未免掛一漏萬,而且往往屬於溢美之辭;甚而很多情況下諡號與主人公一生言行南轅北轍,因而諡號與年號、避諱、正統一起被柏楊先生稱為古代中國史的四大無聊。我雖然覺得柏楊先生所說言之有理,但是卻也未免偏頗。

雖然隨著曆史的演進以及由於中國人以和為貴、和稀泥的劣根性原因,諡號表彰先進分子、將皇帝中的落後分子釘在曆史屈辱柱上的功用逐漸消失,然而有那麼一些人,諡號是恰當和中肯的。在我看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光武”即是如此。光,光複、斷而能續;武,以武力克服國家禍亂。這兩個字恰如其分地總結了光武帝一生的功業。想當年,光武帝劉秀以一介寒儒,身無分文而心憂天下。在沒有發跡之前,劉秀最大理想也不過是“為官當為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而最終問鼎天下。時耶?命耶?是命運把他推向了那個閃閃發光的寶座。而他也足夠爭氣,以少勝多打贏了昆陽大戰,深藏不露扛過了大哥慘死,篳路藍縷開拓了東漢基業。他愛惜民力、不殺功臣,他愛自己的女人,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得法,做到了一個領袖、一個丈夫、一個父親能做的所有。他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

在此,我不打算為尊者諱。諸如其對部曲過於縱容,導致無數屠城慘劇;對鄧奉、馬援、彭寵等非嫡係過於涼薄以及讓今人看來顯得愚昧無知的迷信圖讖都屬於白璧微瑕。究其深層次原因不過是劉秀意欲鞏固東漢帝國統治,避免出現西漢末年外戚把持國家的再次出現。但是劉秀在處理這些問題上麵的手段稍顯不夠光彩。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我們對賢者不能求全責備。因此,王夫之評價三代以下,光武允冠百王;本朝太祖認為兩漢唯光武可讀,光武是最會打仗、最會用人、學問最高的皇帝;又有近人南懷瑾點評,中國曆史上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隻有劉秀一人。我認為這些解讀和評價是正確、公允的。

劉秀收拾的是王莽留下的爛攤子。在王莽敗亡後,中國大地有匈奴外患;內部有公孫述、隗囂、竇融等割據勢力,赤眉、銅馬等流民集團,還有玄漢、王郎等或合法或非法的政權組織。時局如鼎沸、處處狼煙,非常人可以收拾。亂世出英豪,亂世也需要英豪。英豪不是自己封的,是靠自己的實力去打拚,最終獲得整個國家的認可,君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