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從中國式現代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命題始末(3 / 3)

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這次工作會議進行討論的議題之一。對此,鄧小平作了深刻的闡述,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誌式關係,等等。……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幹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

五、1981年6月:《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深刻認識和係統總結

鄧小平主持起草,經過多次討論、反複修改,於1981年6月經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括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貢獻是:

(一)第一次指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的階段”

《曆史決議》第33節指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各族人民從一百多年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也是建國三十二年來最基本的曆史經驗。盡管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但是毫無疑問,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任何否認這個基本事實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二)再次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實現這個目標的政治基礎作出概括

《曆史決議》第32節指出:“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奮鬥目標,就是要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我們還要實現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我們總結建國以來三十二年曆史經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原則的基礎上,把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意誌和力量進一步集中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偉大目標上來。四項基本原則,是全黨團結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共同的政治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

(三)對“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是什麼樣的道路,第一次作了明確具體係統的闡述

《曆史決議》第35節寫道:“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還將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發展,但是它的主要點,已經可以從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特別是從‘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中得到基本的總結。”

《曆史決議》從主要矛盾、工作重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國防建設、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和執政黨黨風建設等方麵,共總結了10個主要點,摘錄如下:

1.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黨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積極奮鬥,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我們必須采取科學態度,深入了解和分析情況,認真聽取各方麵幹部、群眾和專家的意見,努力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努力做到各經濟部門按比例地協調發展。

3.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範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製經濟的必要補充。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並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們的任務是要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每一個階段上創造出與之相適應和便於繼續前進的生產關係的具體形式。

4.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既要反對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觀點,又要反對認為階級鬥爭已經熄滅的觀點。一定要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

5.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必須根據民主集中製的原則加強各級國家機關的建設,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構成為有權威的人民權力機關,在基層政權和基層社會生活中逐步實現人民的直接民主……必須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並使之成為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會主義法製成為維護人民權利,保障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製裁犯罪行為,打擊階級敵人破壞活動的強大武器。決不能讓類似“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麵在任何範圍內重演。

6.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堅決掃除長期間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登峰造極的那種輕視教育科學文化和歧視知識分子的完全錯誤的觀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學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肯定知識分子同工人、農民一樣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沒有文化和知識分子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要在全黨大大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要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抵製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和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發揚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現代化貢獻一切的艱苦創業精神。

7.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必須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要切實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努力培養和提拔少數民族幹部。堅決反對一切破壞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言論和行為。要繼續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求宗教不得幹預政治和幹預教育。

8.必須加強現代化的國防建設。國防建設要同國家的經濟建設相適應。把人民解放軍逐步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

9.在對外關係上,必須繼續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

10.加強執政黨的黨風建設,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製的黨。

《曆史決議》雖然還沒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指稱這條新的道路,但這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確實已經確立,它的科學內涵和具體路徑已經清晰可見,具體明確。

六、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指導思想,經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到國慶30周年講話全麵確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綱領和提出開創“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再到《曆史決議》總結曆史經驗教訓,提出這條正確道路的科學內涵和具體路徑,鄧小平在這4年間,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並從實踐中不斷作出新的概括,對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認識越來越具體、豐富、係統,也越來越集中、凝煉、升華,到十二大開幕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已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鄧小平在1982年十二大開幕詞中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鄧小平不愧為毛澤東思想與事業的繼承人和發展者。他參與並繼續了毛澤東開始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第二次結合的探索,在新時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全新的科學命題,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十二大報告《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從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成就與經驗和提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綱領與方針政策兩個重要方麵,對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具體切實的論述和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