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單刀赴會妙峰山(1 / 2)

妙峰山以“古廟”、“奇鬆”、“怪石”、“異卉”而聞名。因山勢雄峻,五峰並舉,妙高為其一,故亦稱為妙高峰。

妙峰山上林木蔥蘢,風景優美,古多廟宇,有日出、晚霞、霧凇、山市等時令景觀。另外,有我國品質最好的千畝玫瑰花的美景盛況!

此山,以創建於明末的“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廟”著名。廟踞金頂,滿清至民國時期,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舉行盛大廟會,此山因為這個廟會而得以著名。

此廟抗日期間廟被毀,廟會也就隨之衰落。今仍以自然風光之美著稱,尤以山南櫻桃溝景色為佳。附近澗溝多玫瑰花。

久負盛名的妙峰山娘娘廟,始建於遼代,三處廟宇群(靈感宮、回香閣、玉皇頂)依山取勢,參差錯落,高低有致,十四座殿宇分別供奉著道、儒、釋、俗各路神靈,是明清時期華北地區的民眾信仰中心。

相傳,在抗戰時期,一次日機轟炸,一枚炸彈落在了娘娘廟旁。如果炸響,娘娘廟就會蕩然無存。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從東方飛來一塊巨石,一下子就將那一枚炸彈壓在了土中,炸彈因此沒有爆炸。

這個故事,當然會有很多人不相信。然而,就在一九八五年修複妙峰山娘娘廟的過程中,民工們卻真的在這塊石頭下麵,挖出一枚鏽跡斑斑的炸彈。經專家鑒定,這枚炸彈仍可炸響。

這說明什麼?有時候,神話並非神話,而是真實的神跡!

京城的廟會起源於遼代,稱“上巳春遊”。元明兩代廟會進一步興起。妙峰山廟會始於明代,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開山半月餘,日以萬計的香客絡繹於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滾磚、耳箭、懸燈等方式進香以示虔誠。各種民間花會邊走邊練,幡旗飄揚,鼓磬齊鳴,觀者如潮。妙峰山廟會期,京都萬人空巷,其規模堪稱華北之首。

花會最早稱香會,因解放後破出迷信,改香會為花會。花會屬於民間組織,始見於明朝中葉,花會有“文會”和“武會”之分。“文會”:各種行業都有自己的會,如“粥茶會”、“麵茶會”、“青菜會”、“獻鹽會”、“縫綻會”等幾十種名目。“武會”:門內有杠箱會、獅子會、中幡會、杠子會、石鎖會、雙石會、吵子會、花壇會、花鈸大鼓、開路會、五虎棍、秧歌會、太平會等十三種名目。門外有旱船、踏車、雲車、小車等各名目。此外還有吏部杠子會、戶部秧歌會、禮部大執事會、兵部杠箱會、刑部石鎖會、工部石鎖會、太子府花壇會、掌禮司太獅會、翰林院五虎棍會、雪池五虎打路會等十堂官會

妙峰山在京城西北,距京城一百三十餘裏,其中有四十裏山路。全名“金頂妙峰山”,金頂即指最高峰之碧霞元君祠,即娘娘廟,祠內所祀為天仙聖母、眼光聖母、子孫娘娘、東嶽大帝等。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開山半月。京師人多登山朝拜,也叫朝頂。

澗溝村四麵環山,風景清幽,沿溝遍結紅果、銀杏,並以種植玫瑰花著名,每年都有商人來此收購玫瑰花運往津滬等地。當玫瑰花盛開時,香聞十裏,香客路經此村,多停留觀賞。

據澗溝村老農說:“妙峰山娘娘佛法無邊,每屆開山之前必有雨,謂之‘淨山雨’,洗塵淨道,便於香客朝頂進香;廟會後又有雨,謂之‘洗山雨’,洗淨山道凡塵,與俗世隔絕。”

此時,餘暉之下,澗溝村旁一處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隱隱約約,出現許多人影。

遠處,已經幾乎無法通車的山路上,強悍的悍馬吼叫著飛奔。柳擎夏一邊奮力開車,一邊嘟囔:“哥呀,這幫王八蛋約你到這麼偏僻的地方,是不是要把你幹掉,好毀屍滅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