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拜訪袁紹
東漢中平三年,劉表之子劉琦大病不起,臥床三月方才痊愈。山陽郡人劉表,乃是漢魯恭王劉餘之後。他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滿腹經綸。為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
劉琦醒後見劉表愛子心切,不忍訴真相與他。隻能以劉琦之身,活在漢末之年,侍奉劉表左右。此時的劉琦,乃是魂穿之人,本為軍校高材生,徒奈何畢業後第一天,為救路人遭遇車禍而亡。
同一年,八月。劉琦遍訪洛陽名師,欲棄文而修武。無奈劉表極力反對,父子之間竟是多有嫌隙,劉琦無奈值得請貴人相助,欲說服其父劉表。
袁紹府邸,劉琦倒是熟門熟路,袁府之人與他相熟,自幾月前大病痊愈之後,劉琦多有上門拜訪。袁紹一直自詡名門,與諸多才俊多有往來,其中更視劉表為大賢,二人關係甚好。
劉琦乃劉表長子,常在袁家走動也不足為奇。袁紹本人也對劉琦很是看好,觀劉琦劍眉星目、儀表堂堂,與之其父劉表不遑多讓。更有一點,劉琦文才極好,一篇《元夕》更是驚豔洛陽,稱得上少年俊才。
“賢侄來此,是否又有佳作,讓吾一觀?”袁紹每見劉琦,必是笑臉相迎,二人甚是談得來。袁紹與劉表乃是平輩而交,對劉琦道一聲賢侄,理所應當。
劉琦也是相當敬重袁紹此人,從來是百聞不如一見。袁紹若非是真才實學之人,也撐不起袁家的門麵。
劉琦撓了撓頭,一臉無奈,“唉,今日小侄前來是有一事煩擾伯父。”
“何事,隻管說來。但凡城中有人敢欺辱與你,吾必為你出頭。”袁紹口氣極大,京畿之地,天子腳下,不是誰都有這膽量放此豪言。
袁家實乃可說是,漢末第一名門。自袁紹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門生故吏遍地,更有許多身居要職之人。
“倒是真需要袁伯父出頭,欺壓我的便是家父。”
袁紹一聽,什麼?旁人還好說,即便是皇親貴胄也不懼。可這···
“賢侄啊,你這話怎麼說的?”袁紹自是問道。
劉琦緩了緩,“前幾月大病一場,我便覺自己體質太弱,望能求得賢師,習得武藝強身。誰知家父並不讚成,如此有了爭執。今日前來,望袁伯父出手相助,說服家父。”
“原來如此,這不是你的錯。習武有何不好,此事我可答應幫你。你父若是還不應允,實在說不通,你來我府上,我請人教你武藝便是了。”袁紹聞聽不過小事一樁,不足道哉。
劉琦這次前來,到也不是真為求袁紹說服劉表,這就是個借口。實際上袁紹後麵說的話更重要,他想讓袁紹幫他尋一名師。憑袁紹的關係,以及袁紹極愛麵子的性格,請來的人絕不會差。劉琦自己找到的一些人,實在不堪大用,招搖撞騙之徒居多。
“小侄先行謝過。”劉琦說著便要站起行禮。
袁紹連忙擺手,嗬嗬一笑,“事是答應了,可你也得答應我一件事。”
“伯父請說,小侄能力所及,萬不會推脫。”人家袁紹這麼給麵子,劉琦也是禮尚往來,話也是說的漂亮。
“這個嗎!賢侄當寫上一篇佳作,給吾觀之。”袁紹不是刁難,實乃愛才之心。
“何以為題?”劉琦熟讀唐詩三百首,宋詞、元曲也不在話下,對袁紹所說不以為意,當即問道。
袁紹思慮一番,也是苦惱。答題的心累,出題的心煩,一時沒有什麼好題目,眉頭不自覺皺了起來。
劉琦見袁紹一籌莫展,隨口說道:“以愁字為題,可好?”
“愁,憂愁之愁?好,就以此字為題。不知賢侄何時能送來,讓吾一觀?”袁紹道。
劉琦大笑,“若是以此字為題,小侄立時能作。”
“快快講來。”袁紹也是心急之人。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劉琦一氣嗬成,抄襲的很拉風。不過,這也足夠鎮住袁紹了。
袁紹聽罷,一時竟思緒萬千。年少時,他何曾不是願報效漢室,忠君為民,寧萬死而不辭。如今呢?漢室傾頹,內有宦官誤國,外有外戚專權。縱有白死報國之心,又能如何?還真是,欲說還休啊!
“怎麼了,小侄所做之詞差了嗎?”劉琦見袁紹呆愣,輕聲問道。
“沒、沒,怎會不好。賢侄大才,恐你父也不及你。你先別回去了,晚些時候我府上有飲宴。”袁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