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楚漢爭霸,蕭何轉漕給軍(2 / 3)

漢王劉邦撫關外父老,先後迫降了河南王申陽、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昂,加上張耳和王陵的歸附,再也不是當年受困於漢中的漢王,而是占據了漢中和關中全部地盤的實力強大的漢王;手裏的軍隊也已不再是當初項羽隻允許他帶進漢中的3萬,而是大軍數十萬。至此,劉邦在穩固後方政權,建立堅實的後方根據地的同時,勢力迅速擴大到今河南的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和山西的大部,拆除了項羽西麵的全部屏障,鋪平了直接進攻項羽的道路。

當漢王收複三秦、韓地和河南,撫關外父老,勸降魏王豹,轉而圍攻殷國都城朝歌的時候。霸王就派項莊和季布去救朝歌,沒想到救兵還沒到,殷王已經被漢軍逮去投降了。項莊、季布回來報告說:“我們還沒到河內呢,殷王已經投降了,我們隻好回來。”霸王大怒:“你們連敵人的麵都沒見到就回來了,還當什麼將軍!”都尉陳平說:“韓信用兵像孫武、吳起一樣神出鬼沒,大王光派兩位將軍去不妥當。我看還是請亞父跟他們兩個一起去,我也去,我們再發動大隊人馬,一定能把河內奪回來。”霸王瞪了陳平一眼:“派你去就成了嗎?殷王不是你勸說投降的嗎?怎麼反了呢?”陳平受了一頓譴責,悶悶不樂地退了出去。

原來,殷王司馬昂曾經背叛過霸王,霸王叫陳平去征伐。陳平跟殷王說明利害,勸他向霸王謝罪。殷王聽信陳平之言,歸順了霸王。霸王因此拜陳平為都尉,還賞了他20斤黃金。現在司馬昂投降漢王,陳平心裏很不自在,一見霸王發怒,更加忐忑。天黑之後,陳平隻身帶把寶劍,從小路跑到黃河邊上,準備渡河投奔漢王。上了渡船之後,船老大看他華冠美服,以為他身上藏著金銀財寶,就想暗害他。陳平非常聰明,馬上脫光衣服,假裝幫助劃船,一場凶險,竟被他輕而易舉地化解了。通過漢王劉邦身邊的魏無知進行介紹,陳平麵見劉邦。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十分投機。劉邦破例任陳平為都尉,留在身邊做參乘(陪他出行,為他駕馭馬車的官員),並命他監護三軍將校。這一下引起了將領的不滿,紛紛說他品行不端,貪圖賄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昧金”“盜嫂”,認為這種人不能信任重用。

周勃和灌嬰也對漢王說:“陳平外表漂亮,可是品行不端,貪汙受賄,不配得到您的信任。”漢王就找來魏無知進行責問。魏無知說:“我推薦的是陳平的才能,您責問的是他的品行。現在楚漢相爭,要想勝過敵人,就要有人能出奇謀。品行端正的君子、孝子對我們又有什麼用呢?大王隻看陳平的計策如何就是。”

劉邦經不住眾人再三詆毀陳平,便也心生疑團,召陳平來質問道:“聽說你原來是幫助魏王的,後來離開魏王去幫助楚霸王,現在又來幫助我,這怎麼不讓別人懷疑你的信義呢?”陳平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同樣一件有用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裏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離開他去幫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來歸附大王。我雖然還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樣了。我久慕大王善於用人,所以才不遠千裏來投奔大王。我什麼也沒帶,來到這兒,所以什麼都沒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禮物。沒有錢,我就生活不了,也就辦不了事。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不起用我,那麼,我收下的那些禮物還沒有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來,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辭職回家,老死故鄉。”寥寥數語,道明了各方的政治優劣,話中有話。

劉邦的疑慮頓消,對陳平倍增好感,並重重地賞賜一番,提升他為護軍中尉,專門監督諸將。從此,陳平一心一意為劉邦“六出奇計”奪取天下,成為西漢安邦定國的著名謀臣。

公元前205年4月,漢王劉邦趁霸王項羽在齊地征戰後方空虛之機,由洛陽統帥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殷王司馬昂5路諸侯大軍,共計56萬人傾巢而出,大舉東進,一路之上所向披靡,兵鋒直指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

出發前,有一鄉老董公勸漢王說:“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必不成,項羽無道,弑殺義帝,實在是天下之敵。大王可為義帝發喪,傳檄遍告天下諸侯共伐項羽,那麼四海之內莫不敬重大王威德。如今大王師出無名,隻不過是為了爭奪土地,即使一戰打勝了,天下人也不會信服。”劉邦很高興,於是立即準備祭壇,命漢軍全體將士穿上孝服,為義帝舉辦了聲勢浩大的發喪儀式。同時布告天下,以替義帝報仇的名義來討伐項羽。

劉邦令人將檄文四處傳送,陳餘等人立即響應,各路諸侯聞風而到。彭越聽說後,也帶著3萬人馬前來幫助漢王。這樣一來,劉邦手下重要的將領和謀士幾乎全部到達。漢王劉邦為義帝發喪的義舉,很快得到人們的首肯並迅速傳播開來,人人都唾罵項羽的不義,讚頌劉邦的大德。義帝本來是項羽手中的大牌,但是項羽棄之不用,劉邦轉而用之,從而使他的出兵變得名正言順起來。

漢王劉邦隨即下令派韓信去守衛鹹陽,拜魏王豹為大將,帶領大軍攻打霸王的都城彭城。此時霸王項羽的精銳部隊都駐紮在城陽,彭城兵馬不多,隻有大將虞子期守衛在那裏。劉邦56萬大軍浩浩蕩蕩,數月就盡占楚地。項羽寄以厚望的九江王英布距彭城較近,可是他守著自己的地盤坐山觀虎鬥,采取袖手旁觀的立場,沒敢前來救援,彭城很快被漢王劉邦所占領。

聯軍興高采烈地進入彭城,劉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采取了項羽慣用的奪物淫女的政策,對士兵不加管束。士兵們興高采烈地搶奪珍寶,就像項羽當年進入鹹陽秦宮那樣,肆意掠奪、終日狂歡,將霸王後宮美女供自己享樂。劉邦還下令沒收項羽私有的金銀、珠寶、美女,自己每天在項羽的宮殿裏通宵達旦地開懷暢飲。掠劫彭城使劉邦的“義名”遭到嚴重損害,楚國軍民的悲慘遭遇使原先支持劉邦的楚國長老,轉而走向和漢軍完全對立的立場。

項羽再也想不到自己的一貫政策,又被別人用到自己身上,他絕對不能允許彭城落到別人尤其是劉邦手裏。彭城失陷時,範增及時撤出守備部隊以保存實力,一方麵派急使向項羽求援,一方麵嚴密監督漢軍動向,並把漢軍進城後陷入混亂的局麵及時通知項羽。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一、麵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二、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少於56萬。

三、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失,沒有根據地的孤軍隻能速戰速決。

四、遠離戰場,長途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

麵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出籠:以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作為迷惑劉邦的手段。而自己親自帶領3萬精兵繞道彭城後方,以彭城為釣餌引劉邦上鉤,然後偷襲劉邦後方,盡滅劉邦聯軍。項羽的作戰計劃出來,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不但要以3萬盡殲對方56萬,還要長途奔波,設局偷襲!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瘋狂計劃!

霸王項羽的計劃一旦出籠,馬上就會迅速實施,他把大部隊留在齊國迷惑劉邦,自己運用騎兵的機動性,由齊國星夜兼程,繞道彭城西南的蕭縣。等待劉邦諸軍忙著部署北邊防禦,主帥鬆懈的最佳時機,開始向東進攻彭城,一場惡戰擺在漢軍麵前。

項羽選擇的是早晨發動偷襲,此時敵人尚在睡夢之中,正處於最疲憊的時候,突然遭遇大規模偷襲,聯軍大營頓時亂作一團。戒備不足的聯軍無法抵擋霸王的精銳之師,死傷無數,潰不成軍。蕭縣失守,失去門戶的彭城馬上處於楚軍的刀劍之下。選擇早晨偷襲可以看出項羽對時機把握的老練,自己可以利用天亮洞察敵方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戰術最大消滅敵人。很多偷襲喜歡放在夜裏,這樣有利於掩藏行蹤。但是項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敵方混亂,更要全殲敵軍。

項羽在戰術的選擇上直接攻擊劉邦指揮中樞,造成劉邦聯軍指揮係統癱瘓,這樣聯軍就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抗,然後項羽死死咬住劉邦的主力進行攻擊,不給劉邦以喘息之機。劉邦睡夢中得到報告,一下子就把隔夜酒嚇醒,心慌意亂地召集將領商討對策:“這可能嗎?楚軍用兵之快何以至此?”此時蕭縣已經失守,楚軍兵臨城下,由不得劉邦不信,倉促間他隻好帶兵出城迎敵。

晨風中,漢王放眼向敵陣望去,旌旗獵獵,兵將士氣正旺,正中央一將軍胯下烏騅馬,手中一杆畫戟,威風凜凜,英氣逼人,正是項王。劉邦倒抽一口冷氣,再看自己的士兵,倉促集合,軍容懈怠,在士氣上先就敗給了楚軍。麵對凶悍的楚軍,漢軍戰一合敗一合,楚兵個個以一當十,把漢王為義帝辦喪事的各路大軍殺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劉邦自知回天無術。殷王司馬昂、河南王申陽都被霸王殺死,魏王豹轉而投降霸王,常山王張耳一見大事不好,識時務者為俊傑,趕緊向後逃跑。楚軍追殺了一陣,遠遠地望見漢王,就更加拚命追趕,幸虧有樊噲、周勃、盧綰死命保護著漢王,總算沒有被霸王傷及性命。後麵的項莊、恒楚、虞子期、季布等率領大隊人馬,衝殺過來,漢軍大亂,自相踐踏。

聯軍不明實情,又沒有得到有效的組織,像無頭蒼蠅般四處亂撞,此時正中項羽之計,楚軍騎兵驅趕、引誘,把聯軍逼到南方的穀水、泗水,而劉邦聯軍猶如從雲端落入無底的深淵,昨天還意興盎然,勝券在握;今天就禍從天降,不知其然,被項羽展開攻擊,殺死十餘萬人。聯軍為了活命拚命南逃,逃到更南的靈璧(彭城南)東睢水上,爭先恐後地要渡過睢水去。不料楚兵趕到,岸上的連滾帶爬地被擠到水裏,水裏的因為人多船少,反倒把船弄翻許多。這樣聯軍自相殘殺,被擠落水者達十幾萬人,這十幾萬人掉到水裏,把睢水都堵塞住了。

彭城之戰最終成了一麵倒的局勢,剩下就是追擊殘兵敗將,擴大戰果,收拾殘局。可惜由於項羽兵力單薄,追擊戰並未產生多大效果,劉邦諸將收拾殘兵彙聚滎陽,頂住了楚兵的追擊。

彭城之戰項羽第一次利用騎兵獨立作戰,獲得了空前絕後的勝利,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這次戰爭楚軍大獲全勝,不但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中,更使得項羽扭轉了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麵,重新占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

劉邦從彭城潰敗出逃,逃了一城又一城,始終逃不脫楚軍的追殺。幾個護衛大將也被楚軍殺散,身邊隻有幾百個士兵,好在有滕公夏侯嬰舍命相保。此時後麵的楚兵緊追不舍,很快把他們又重重包圍起來。塵土滿麵、狼狽不堪的漢王長歎一聲:“莫非天要亡我?”這時恰巧大風從西北刮起,風勢摧枯拉朽,牆倒屋塌,飛沙走石,地暗天昏,迎頭卷向楚軍,楚軍被吹得站立不穩,咫尺之間難辨敵我,霎時陣腳大亂,狼狽奔逃,劉邦趁機逃出楚兵的包圍。

劉邦雖然被一場沙塵暴救了下來,逃出了重圍,可是卻無法擺脫後麵的追兵,最終被項羽的追兵追了上來。劉邦之所以逃出重圍,又被楚兵追上,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劉邦逃亡途中,巧遇其子女,後來的惠帝劉盈與魯元公主;二是項羽的騎兵比劉邦的馬車跑得快,劉邦路遇其兒子、女兒,自然不得不收留在車上,但是,這樣一來,車速肯定減慢了。劉邦為了活命,三番五次將兒子、女兒踹下車來。雖然劉邦如此“果敢”,但是,趕車的夏侯嬰(滕公)還是堅持把劉邦的兒子、女兒救了出來,同時,項羽的追兵也追上來了。

被追上的劉邦怎麼逃出來的呢?《史記·高祖本紀》中並沒有記載,但是,《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記述了這一過程:“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季布是楚漢戰爭時期最守信用的人,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也是項羽手下的名將,也曾多次搞得劉邦非常狼狽,但是,季布始終忠於項羽。丁公作為季布的舅舅,私下放了劉邦,實屬大錯。劉邦也真是命大,一次彭城之戰,先遇上一場沙塵暴,又遇上一個敢於徇私情放他一條生路的丁公。這兩場偶然事件確實出乎意料,讓人大跌眼鏡,使項羽又一次失去除掉劉邦的機會。後來,等到劉邦滅了項羽,季布逃亡為奴,丁公自以為有恩於劉邦,竟然去麵見劉邦。劉邦見到丁公,立即將丁公抓起來,在軍中遊行示眾,並告誡軍中:丁公為項羽之臣,卻對項羽不忠,使項羽失去天下的正是丁公。最終殺了丁公,讓人們永遠記著不要做丁公那樣的人臣。

隨後,劉邦帶著夏侯嬰火速返回沛縣,尋找失散的家眷。劉邦攻打彭城時,已將家屬帶回沛縣,由鄉人審食其幫助照顧。彭城大敗來得突然,審食其判斷楚軍必來沛縣抓漢王家屬,於是緊急轉移劉公、呂氏到山區避難。漢王去沛縣接家眷,而項羽也派人到沛縣去擄掠漢王的家眷。

審食其隨太公、呂後從小路尋找漢王,沒能找到漢王,反而遭遇了楚軍。楚軍就將他們一起帶回,項羽便把他們安置在軍營中做人質。

漢王沒有接到太公和呂後,卻得到了年輕貌美的戚氏,收為姬,也稱戚夫人。劉邦收了戚夫人之後,繼續逃亡,最終憑借對地形的熟悉才甩開了楚軍的追擊,帶著兩個孩子脫離險境,安全逃離了家鄉沛縣。

漢王一行逃脫危險後,聞知呂雉的哥哥呂澤(後封周呂侯)率漢軍居於下邑(今安徽碭山縣),便抄小路前往,並沿途收集失散的漢軍士卒,於同年五月抵達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是古代的軍事要地)。同時韓信也收集失散的士卒,與漢王相會於滎陽。此時,陸續有失散的士卒回到漢王的部下。然而,被楚軍擊潰的失散士卒,重新集結起來的人數畢竟有限,難以同項王進行軍事對抗。危難時刻,蕭何將關中地區青壯年男子以外的老(超過56歲)弱(未滿20歲),也都一律征發調往滎陽前線,補充兵員,同時向滎陽調運糧草,漢軍因此重新得以振作。楚軍從彭城出發乘勝追擊,與漢軍交戰於京(邑名,今滎陽縣東南)、索(索亭,今滎陽縣城)之間。

漢王從步兵中挑選善於騎馬的士卒充當騎兵,軍中都推薦原秦軍騎士李必、駱甲。漢王想任命二人為騎兵將領,李、駱說:“臣原為秦地人,恐漢軍士卒不能信任,願能得到大王左右善於騎射的近臣隨從。”於是,漢王任命灌嬰為中大夫令,以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統率新組建的騎兵與楚騎兵交戰於滎陽東,大破楚軍,楚軍因此而不能過滎陽向西進軍。當時,漢軍駐守於滎陽,修築通往黃河的甬道,從敖倉(秦朝修建的著名大糧倉,地處滎陽北的敖山上)運送軍糧,漢楚兩軍形成暫時的對峙的局麵。

同年六月,漢王劉邦從滎陽前線回到都城櫟陽。壬午日,漢王立兒子劉盈為太子,大赦罪人。

這一年的夏季,關中發生大饑荒,每斛米的米價高達萬錢,甚至出現了人食人的現象。為渡過難關,漢王令關中百姓到蜀郡、漢中郡逃荒,以免餓死。

同年八月,因前線形勢緊急,漢王不得不離開都城櫟陽,前往滎陽。行前,漢王命蕭何以丞相的身份作為關中留守,代表漢王主持漢政權的一切政務,令他扶持太子,為漢政權製定各項法律製度,即“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建立國家和地方各級政權。漢王賦予蕭何對於那些來不及上奏的大事可以“便宜實施”的大權;待漢王回到櫟陽後,向漢王做出報告即可。在漢軍與楚軍在滎陽對峙期間,蕭何在關中建立了新的戶籍製度,向前線調運軍隊所需的糧食,及時補充兵員,從未有過缺乏或斷絕現象的發生,使得漢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源源不絕地及時將糧草和補充兵員送往前線,使漢軍得以多次渡過危機和難關,為漢軍的轉弱為強提供了後勤上的充足保證。

此時,蕭何實際上已作為漢王的代理人來鎮撫關中,因此蕭何的權力確是炙手可熱,在此期間,劉邦對其產生懷疑是不可避免的。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說的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的事。

公元前204年,當楚漢兩軍在滎陽南麵形成相持之勢後,劉邦幾次三番地派遣特使去慰問蕭何,問寒問暖,使蕭何內心深感不安。當時蕭何身邊有一個叫鮑生的人看出劉邦的用意,知道蕭何為此事感到很憂慮,就向蕭何進言說:“漢王出征,長年在外與項羽爭奪天下,而把後方留守大權都交給了丞相您,他接二連三地派出使節不遠千裏地來慰勞丞相您,這說明漢王對丞相您已經起了猜疑之心。我現在替丞相您著想,不如趁漢王與項王相持不下時,多多地派遣丞相您的子弟族人到漢王軍隊裏去效勞,這樣,漢王自然會滿心高興,對丞相您的猜疑也就會煙消雲散了。”於是蕭何聽從了鮑生的計策,立即派遣自己的兄弟子侄族人前往劉邦軍中效力,劉邦果然大喜,不再懷疑蕭何了。

楚漢在滎陽相持了兩年多時間,這期間劉邦曾幾次狼狽逃奔,隻是在得到了蕭何從關中調發來的兵員作補充後,劉邦的軍隊才又重新振作起來,因此楚軍也始終不能越過滎陽西攻劉邦。這種情況一直到公元前203年8月,形勢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