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漢王丞相,經略漢中(2 / 3)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項羽的種種不仁不義的行為,為他的一些心腹們提供了最好的藍本,一些人放開手腳,競相仿效。剛剛平靜了幾天的天下,又成了軍閥們互相混戰的戰場。

戰火首先在燕國的土地上重新燃起。新封的燕王臧荼,在反秦鬥爭中並不是功勳卓著的人物,隻是由於在巨鹿之戰後跟隨項羽入關,才被封為燕王的。他原是燕王韓廣的部下,王離兵圍巨鹿城的趙兵時,韓廣派他率一支精兵前往救趙,並成了項羽的親信,項羽當然是要全力庇護他的,於是便封他為燕王,而改封韓廣為遼東王。韓廣不願到偏僻的遼東就國,便賴在故國不走。此時臧萘仗著有項羽撐腰,全然不顧原先的君臣關係,硬要韓廣讓出燕國,韓廣不從,臧萘便舉兵相向,殺韓廣於無終,並硬把遼東據為己有。

鬧得最熱鬧的要算齊國。齊相國田榮開始時還是有些威望的,隻是後來忙於內亂,置反秦大義於不顧,才慢慢被各路義軍疏遠。項羽認為,項梁的死與田榮不出兵相救很有關係,從此兩人便結了仇。項羽分封天下時,根本沒有把田榮置於受封之列。不僅如此,他還把田榮擁立的齊王田市封為膠東王,這就毫無疑問地危及到田榮的利益,引起了田榮的極大的不滿。於是田榮積極行動,一麵不讓田市去膠東就國,一麵派兵攻打項羽新封的齊王田都。田都在反秦鬥爭中也沒有立下赫赫戰功,趙國在巨鹿吃緊時,齊王派他率兵救趙。巨鹿之戰勝利後,他又率所部隨項羽入關,與臧荼一樣成了項羽的親信,以故得封王。事實上,他沒有什麼大才能,他的軍隊與田榮的軍隊一接觸,便吃了敗仗。田都無奈,隻得返回彭城項羽處尋求支持。田市是個患得患失的人,田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他在齊國的統治地位。可是,田市害怕強大的項羽,便趁田榮攻打田都之際,帶領下屬到膠東就國。田榮見田市這麼不爭氣,非常惱火,一怒之下,便派兵追殺田市於即墨。

田榮殺了田市以後,便自立為齊王,為了達到稱王整個齊地的目的,他又派兵攻打博陽北的濟北王田安,田安兵敗身亡。這樣,田榮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齊三王之地。

齊國與項羽的封地毗鄰,項羽絕不允許在自己的身邊存在有反對自己的力量。他本來就與田榮有積怨,加上田榮一再破壞自己的分封計劃,這是公然對他的鄙視和挑戰,項羽對此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項羽在分封天下以後,一直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對付齊國也是可以理解的。

田氏家族雖極富反抗性,但其策略和手段卻不能為人稱道。起初在與項羽對抗時,還能夠拉住像陳餘、彭越這樣的同盟軍。可後來很長時間,齊國都是孤軍作戰,本來有段時間是與劉邦結盟的,但並沒有保持多久,隨著劉邦在滎陽一線的連戰告敗,齊、漢聯盟也隨之流產。後來,劉邦派出韓信向燕、趙、齊等國發展,田氏家族被韓信打得落花流水,隻剩下田橫等五百壯士避居海上,至死不與漢王合作。

項羽在分封天下時,忽略了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該忽略的人,那就是彭越。因為正是這個未得分封的彭越,在接下來的楚漢相爭中,給項羽添了許許多多的麻煩。彭越一直活動於家鄉的巨野澤,劉邦西征時,他曾率兵協助劉邦攻打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昌邑久攻不下,劉邦決定繞過它繼續西進。彭越因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所以沒有隨劉邦西征,而是率領著自己的隊伍仍然回到巨野澤,繼續與秦王朝的地方武裝周旋,伺機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項羽分封天下時,彭越已經擁有了一支1萬多人的隊伍。但因他沒有與項羽共過事,所以未能引起項羽的重視,以故不得封王,彭越對此大為不滿。

田榮注意到了彭越對項羽的敵對情緒,為了壯大反抗項羽的力量,便主動與彭越接近。他先是派人授予彭越將軍印,使彭越所部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接著便命令彭越率兵進擊項羽。彭越率兵進攻濟陰,項羽派出大將蕭公角領兵阻擊彭越。蕭公角不是彭越的對手,結果大敗而回。

劉邦非常注重與彭越搞好關係,因為彭越活動的範圍在齊國和楚國交界的地方,極容易構成對項羽的威脅。劉邦引兵東向進擊項羽時,彭越率所部3萬人積極配合劉邦的行動,後被劉邦封為魏相。當劉邦在滎陽一線吃緊時,彭越在項羽的後方,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遊擊戰,分散了項羽的兵力,可以這麼講,彭越在楚漢相爭中,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起了不可輕忽的作用。

如果項羽給彭越一個位置,彭越不會死心塌地地聯合劉邦與項羽作對的,不僅不會成為項羽敵對的力量,甚至項羽還可以利用他對付田榮,而自己可以騰出手來專心致誌地對付劉邦。

陳餘的反項羽很大程度上是由對張耳的不服氣而引起的。巨鹿之戰中,陳餘與張耳因誤會造成一對好朋友反目成仇。陳餘撂下將軍印,負氣離開趙軍。因此,也就沒有隨項羽入關。以故,項羽封他為南皮侯,封地隻有南皮周圍的三個縣。而張耳卻被封為常山王,這引起了陳餘的強烈不滿。恰逢田榮不滿項羽的分封,要起兵與項羽作對。陳餘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便派出自己的親信張同和夏說,主動聯絡田榮,共同對抗項羽。他對田榮說:“項羽現在稱霸天下,但分封卻極不公平。他把好的地方都給了自己的親信,而六國後人的封地卻非常差。他還任意變更原來幾個王的封地,如趙王歇被改封為代王,這種做法很不像話。聽說將軍你要起兵反對項羽,我舉雙手讚成。如你能派出兵力支援我,我將與你永結盟好,共同反楚。”

田榮見陳餘這麼主動積極地要與自己共同抗楚,非常高興,果真派出一支人馬支援陳餘。陳餘率領在南皮招募的兵和田榮的齊軍,向常山王張耳發起猛攻。張耳不敵,隻得逃到自己的老朋友劉邦那兒。劉邦見張耳來投靠自己,非常高興,設盛宴款待了張耳,並答應張耳,一定伺機幫他複國。後來韓信出征,劉邦讓張耳隨征,終於消滅了趙國,殺了陳餘,張耳才出了這口窩囊氣。

陳餘打跑張耳後,即迎回趙王歇,仍舊恢複他為趙主。趙王為了感激陳餘對自己的支持,便封陳餘為代王。陳餘考慮到趙王剛剛複國,力量還比較弱,就決定繼續留在趙王身邊輔佐他,而讓自己的親信夏說領代王相印,去治理代國。後來就是這個夏說,剛與韓信一接觸,便潰不成軍。

陳餘在反秦鬥爭中是有功勞的。就拿巨鹿之戰為例,當項羽率軍在秦軍中左衝右突,拚命殺敵時,各諸侯皆坐壁上觀,唯陳餘率軍參戰。因此,項羽在分封陳餘問題上,確實很失策,也很不公平。

剛剛平息下來的戰火,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公,就這樣重新燃燒了起來。

再說鴻門宴上劉邦死裏逃生,倉皇逃回霸上,他不認為從此就能平安無事,整日提心吊膽,如履薄冰:項羽近在咫尺,說不定哪天就會殺過來。為此,劉邦一方麵暗中積極備戰以防不測,一方麵屢屢派人到鹹陽去打探消息。

這天,派到項伯那裏的人回來報告說:“項羽和範增商量要封沛公去蜀地。”“項羽欺人太甚!竟敢背棄盟約,我要與他決一死戰。”劉邦再也壓不住滿腔怒火,幾個月來,他已經忍得夠多了。周勃、灌嬰、樊噲等武將也都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馬上衝出去廝殺一番,紛紛鼓動劉邦與項羽決一死戰。霸上軍營內一時箭上弓、刀出鞘,人人擺出拚命的架勢。

蕭何持反對意見,他說:“蜀地雖然險要,但是總可以生存,不至於滅亡。”劉邦情緒很激動:“難道去進攻項羽就會滅亡嗎?”蕭何據理力爭:“如今您兵眾不如項羽,百戰百敗,不死又能怎麼樣呢!能夠屈居於一人之下而伸於萬乘大國之上的,是商湯王和周武王。當年湯武事夏紂,就是因為時機未到才委曲求全。蜀地雖然艱險,易進不易出。但這是相互的,我們出難,他們進也難。況且蜀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占有此地之後,沛公如能禮賢下士、寬厚愛民,就可以養精蓄銳,以待時機。機會到來就可以還定三秦,進而爭霸天下,何必逞一時之氣呢?”

劉邦聽了之後慢慢冷靜下來,蕭何進一步說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意思是說上天送給你這麼豐厚的禮物,你還不要,當心惹出災禍。其實範增和項羽知識陳舊,消息閉塞,還以為那裏是一片蠻荒,不知道巴蜀此時已經變成了魚米之鄉。蕭何憑借在秦宮中得到的地圖,及時知道了這一切。

蕭何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指出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攻擊項羽隻能是死路一條。為此,蕭何舉出曆史上湯武二位聖王如何在困境中暫時“屈於一人之下”而後來又“伸於萬乘之上”的事例,來寬慰和提醒劉邦,使劉邦的一時激憤頓時化為烏有。在此基礎上,又為劉邦提出了一條“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的19字正確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