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南遷的客家人具有家族群體遷徙的特征,所以會建那麼大的房子供大家居住。二是世家和有錢人的比例不少,這能保證他們在建房時的巨大投入。其三,客家人對房屋的質量十分重視,看得出他們一方麵打算在此久住(有的樓甚至三五年才建成),另一方麵他們在民係的安全上做了周全的考慮,牆體很厚,還設置了炮眼。
為何客家人喜歡圓樓?
仔細考察客家人建築樣式的變遷,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條規律:即先從四合院到五鳳樓,再從五鳳樓發展到方樓,最後幹脆把方樓的四角抹圓,建成圓樓。
關於圓樓的成因,目前學術界還有爭論,兩派主要的意見針鋒相對,各不相讓。一派認為完全是為了防衛,因而建成古堡似的巨大土樓;另一派則認為客家人從中原戰亂和饑荒的恐怖中逃離出來,環境稍一安定,就有了居家的念頭,同時考慮到未來人口的增殖,因而把樓建得特別巨大。但為何客家建築最後都朝圓樓方向發展?這就要從多方麵來加以考慮了。首先中國人的宇宙觀認為圓是天人合一的象征,而且在大自然中也是最合理、最常見的基本圖形,車輪是圓的,太陽月亮是圓的,月缺和月圓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取向,最後連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圓的……可以說圓是古代人群認識世界的最基本方式,著名的古羅馬鬥獸場即是典型的圓形建築。但如此多的巨大圓形建築隱於綿綿群山之間,這在世界上可謂空前絕後。
通過實地考察,我們認為圓樓的確比方樓具有更多的優點,比如:
1.圓是八卦圖案,符合客家人的風水觀。圓對風的阻力相對小些,房間沒有死角,不易產生陰暗和邪氣;
2.圓樓抗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的能力要比方樓強;
3.圓樓房間朝向科學合理,通風、透氣、日照功能相對完備,分配起來也好分配,便於家族的和睦團結;
4.節省建築材料,內院空間相對更大。
盡管如此,我們在閩南還是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閩南人也修圓樓,而且他們的修築年代比客家人還要早。是不是客家人學習並借鑒了閩南人的建築藝術,把過去的方樓都變成了圓樓呢?這個問題尚待探討。不過,客家圓樓確已成為世界一大奇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關它的成因,也正引起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關客家圓樓的曆史疑案會得到一個科學圓滿的解答。
三、造型奇特功能強大的聚居方式
龐大家族的蟻窠
在自然界的群居動物裏麵,螞蟻部落雖然看似擁擠雜亂,但其內部管理、居住分工、等級秩序卻是井井有條的。隻要你看過“螞蟻搬家”,你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些比米粒還小的節肢動物是如何安排它們的家族生活了。客家人說起來,他們的建築就像是個巨大的蟻窠,內部同樣是輩分分明、親善團結、內聚力強的。客家人在這個龐大院落內的聚居方式,有許多一致性的共同特征,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1.一樓一村。客家早期村落的特點往往都是全村人聚居在同一座土樓內,樓名即村名。這與中國傳統鄉村具有許多單棟民宅群的情況迥然不同,在同一座土樓內,全村或全家族的人聚居在一個房頂下,不同的輩分按世係又組成許多小的單元。他們的財產各自獨立,但同時又有許多不可分割的共同財產,比如大門、庭院、水井、祭祀場所以及公用的廳堂走廊等。這種聚居方式的好處是,族人具有安全感,能夠極大地加強家族內部的團結,在應付自然或人為的災難時,能夠抱成團,使上勁兒。
2.巨大的家之模式。中國北方民間府第住宅,如北京的四合院,能夠聚居上百人已是罕見奇觀,而客家土樓居住幾百人卻是很平常的事,如我們前麵提到的南靖縣“和貴樓”,永定縣“承啟樓”和“永隆昌樓”,後兩座至今都還聚居300人以上,可謂世界上最大的“家”。
3.磁鐵般的向心力。無論是客家方樓還是圓樓,各住戶都眾星捧月環繞或朝向內院,因為內院中心的設置往往都是“祖堂”所在,家族先賢們在此安息長眠,不散的精神在此遊蕩、駐足和徘徊,冥冥中,先賢的光輝仍然照耀著後輩客家人的生命旅程。
4.可以無限生長的“環”。隨著人口的成倍增殖,原先隻有一環兩環的客家土樓已經顯得擁擠,在此情況下,就可以在環樓之外再建同心圓的外環樓,形成更大更完整的圓樓,如此“環環相套”,可以衍生出更大的家族居窠。另一個擴展的辦法是向內院發展,如南靖縣的“順裕樓”和永定縣的“承啟樓”,後者已在內院加築出兩層環樓。
5.從等級分明到平等聚居。隨著客家土樓的由方向圓發展,舊有的家族等級秩序逐漸被打破,各戶層數相同,開間相同,無明顯的貴賤等級之分,這反映了客家民係崇尚“天下大同”的傳統理想。
功能齊備的獨立社區
土樓建築作為大型的民居住宅,其內部功能也是相當完備的,從居家娛樂(有的樓內設有戲台)到家族祭祀,從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到穀物晾曬、用水以及學校教育都一一齊備。可以說,客家人一旦進入這扇大門,就是進入了一個功能齊全的獨立社區。廣東梅縣“棣華居”,整棟住宅在中軸線的位置上有上中下三個廳堂。下堂五開間,為入口門廳。中堂也是五開間,右邊的明間為大廳,是家族日常起居和婚喪喜慶活動的地點。次梢間為中堂間,用為臥室。上堂明間則為社堂,設神龕供奉祖先。三堂之間圍繞著兩個天井,天井兩側又分設上下花廳。兩排橫屋的外側建有杠廳、書房、天井和回廊。天井中種植桂花,為讀書學習提供了優雅舒適的環境。而左側的副杠又被隔成小間,用作廁所、豬舍和雜間使用。
除了日常生活、勞動起居外,下麵再談談客家土樓內的祖堂和學堂。作為“獨立社區”,這兩項功能對客家人的生活至關重要。
(1)祖堂——客家人的生命中樞。在大多數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祖堂從來都是占據中軸線最顯赫的位置,其空間往往軒敞明亮,堂後設置屏風,屏前擺放供桌、供果、香蠟、神位。它的功能除祭祖以外,還是家庭公共活動或用餐聚會的場所。特別是在客家土樓中,祖堂的地位更為突顯,它通常都被安置在中堂的明間,位置居於整個建築格局的最核心,方樓圓樓概莫能外。
一入大門,沿中軸線朝前望去,高大神聖的祖堂就赫然呈現在你目光的盡頭。堂內設置紅色的屏風、黑亮的供桌和太師椅子,再加上神位前尺把高的、燃得通紅的蠟燭,以及紙錢和檀香熱烘烘的香味,已使你感覺到生命中有一股力量在蠢蠢欲動,那是與你有血緣關係的祖先在遙遠的天國向你默默祝福。
客家建築中,還有一種“半月樓”的建築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它沒有圓樓那麼完整,像殘缺的月亮一樣隻有一半。即使在這樣的建築格局中,所有的房間也都以弧形的方向朝向祖堂,似乎有一股力量、一隻手在緊緊地控製著客家人的“崇祖思維”。祖堂,確切無疑地說,是客家土樓這個圓形小宇宙的中樞。
(2)學堂。客家人承襲中原士族的崇高夢想,對教育往往有一種天生的迷醉和投入。這種思想甚至體現在他們的建築結構中,因為不少土樓內都曾設置過像模像樣的學堂。在永定縣三堂兩橫的五鳳樓中,橫屋最前端的單元通常被辟為塾學所在地,如富嶺鄉“大夫第”即是一個典型。而在永定縣上洋的“遺經樓”,甚至還在大門外單獨圍出一個前院,一左一右設立起了文武兩個學堂,為族中子弟讀書習武之所。
土樓社區,是客家人宗族社會的一個縮影,隻要了解了其中的奧秘,也就揭開了客家人的生命觀念和宇宙觀念。
四、客家的理想秩序和法則
客家人的“崇正”和大同理想
客家人在土樓中的聚居方式,其實是他們追求天下大同思想的一種縮影。為什麼總部設在香港的客家人最高社團組織“崇正總會”要取名“崇正”?其實就是為了突顯和隱喻客家人對傳統中華文化的正宗繼承關係,這既是他們的理想,也是維持客家民係文化生存發展的核心。在西方現代化思潮傳入中國以前,儒家學說的大同理想就是客家人的理想。在長期的遷徙和客居生活中,客家人一直以中原文化的正統繼承者自居,其執著的程度超過了其他民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