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我總覺這話飽含做人的哲理,很想與父親探討一下,但他似乎已經永遠淡忘了這件事情。與格言相比,這句話質樸得沒有一點文采,平淡得缺少幾許韻味,但是它真的改變了我。以後,我外出求學屢次碰壁,每每心力憔悴到絕望,耳畔回響的‘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下車’總會給我的心靈注入激情、熱情和豪情,懷揣著父親的一句話和無邊的夢想,我離開家一直走到首都,如今一帆風順。可是現在,父親的生活卻很不如意:年過半百、企業倒閉、下崗在家、生活無助、積勞成疾、身心兩困,甚至悲觀厭世。我知道,即便寬厚如我父、堅強如我父者也難免脆弱。雖然嘴上不肯承認,其實他們內心多麼渴望援助之手,哪怕隻是一句暖心的話。所以我今天想借著這個節目,向遠在家鄉的父親說一句:爸爸,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下車呀!”
此言一出,掌聲四起。女孩子雖然眼圈潮紅,卻笑顏如花。
小時候,我們常常以父母為依靠。委屈時,會對著爸爸媽媽哭泣,渴望得到安慰。長大後,當我們的肩膀足以應對人世間的風雨時,父母也已經逐漸衰老,這時,我們又成為他們的依靠。人類正是在這樣的輪替幫扶中,慢慢向前。
老媽老爸語錄
也許真正的文學活在農村老嫗老翁幹癟的嘴巴、落齒的縫隙裏。
老媽語錄
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鬥大的字不識一個。然而,母親的好多口頭禪不但語句精練,而且充滿哲理。20歲以前我一直生活在她身邊,因此幾乎天天可以聽到她的語錄。在讀了一些書、經曆了不少事後,某天想起母親的語錄,頓覺這些話仿佛不該是出自一位農村老太之口,簡直就是孔子、尼采這些哲學大師的格言。這時我才明白,也許真正的文學活在農村老嫗老翁幹癟的嘴巴、落齒的縫隙裏,而不是在書齋裏、課堂上。
母親論親情1:父母心在兒女上,兒女心在石頭上。
這是一個典故,說是有父母考驗兒女,讓他們在金錢和老人之間選擇,結果兒女都選擇了“金錢”,其實那隻是一堆毫無生命力的石頭。
人們常說親情偉大,其實偉大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愛,而不是子女對父母的愛,不孝順的子女多,不愛子女的父母少。劉墉有一個觀點,說:人類的愛是下傳的,而不是上傳的。這跟我母親的話揭示的是同一個殘酷的現實,但是他的話顯然沒有我母親的話有震撼力。
母親論親情2:(父母思念孩子時)前扯肝花後扯心。
情侶示愛多用“心肝”。生物學家告訴人們:心肝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而母親的這話表達的卻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對子女的思念、牽掛、擔心,都像一把無情的大手,把父母的肝和心生生拽疼。對一個孩子的愛撕扯著父母的肝,對另外一個孩子的愛撕扯著父母的心,因此才有“前扯肝花後扯心”之說。用這話表達愛,我覺得已是絕句,沒有什麼句子能比它更具有殺傷力。
母親論親情3:要想報母恩,除非懷裏抱子孫。
這是句俗語,但我是從母親的嘴巴裏知道這句話的。我女兒現在1歲半,一次受涼生病,她睡後我在旁邊坐了一夜,怕她會踢掉被子加重受寒的病症。這一夜,想起母親經常說起的這句話,我心潮湧動,眼眶發熱,萬般滋味在心頭。
母親論婚姻1:男人是個耙耙,女人是個匣匣。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裏,男人主外,女人主內,所以男人就像個耙耙,要把錢抓回來,交給女人保管,而女人這個匣匣也要牢固結實、沒有漏洞。家庭生活能否過得好,不但要看耙耙抓回來錢的多少,還要看匣匣是否善於保管。隻要有一方出了問題,婚姻生活就一定會出現問題,這話深含哲學的辯證法原理。
母親論婚姻2:夫妻兩個哪有不吵架的,牙和舌頭關係那麼好,還有牙咬舌頭的時候。
這是母親勸慰吵架的小夫妻時常說的一句話。牙咬舌頭雖然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生理現象,可沒有人把它用到婚姻關係裏。而母親如此比喻夫妻關係,簡直天衣無縫。牙和舌頭的關係是互動關係、配合關係,兩者最為親近,完全類似夫妻關係,牙咬舌頭也類似於婚姻裏的吵架、夫妻間的矛盾。這種方法在文學上是比興手法,3000年前的《詩經》裏就已經在用。
母親論婚姻3:婚姻就是這麼回事情:一個哭的搭一個笑的。
母親這話論述的是婚姻裏的搭配關係。中國有個成語叫門當戶對,說的是婚姻裏的同向匹配,但是母親卻認同這樣的觀點:夫妻之間應該是差異互補的關係。哭和笑是一對矛盾關係,比喻互相對立的性格。在母親看來:互補關係更有利於婚姻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