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不在墓前哭泣的含義何在?(5)(3 / 3)

夕焼け小焼けの赤とんぼ

負われて見たのはいつの日か

晚霞中的紅蜻蜓,請你告訴我,

童年時代遇到你是哪一天?

夕焼け小焼けの、赤とんぼ

とまっているよ、竿の先

晚霞中的紅蜻蜓呀,

你停歇在那竹尖上

這首《紅蜻蜓》的作詞者是詩人三木露風(1889~1964年)。據說他是在北海道的修道院裏創作的。1921年在童謠雜誌上以《赤蜻蛉》的詩名發表。詩歌切入晚霞意念,把對故鄉的懷念、對母親的懷念、對童年時光的懷念演繹成人何在、事也非的人生幻影,令人喟歎。1927年,作曲家山田耕筰為之譜曲,因而成為日本著名童謠,傳唱至今。

晚霞與紅蜻蜓的靜止時空,是否就是人的生命中短暫相會的見證?日本人喜歡這首歌,是否在心象中早就植入了晚霞信仰?

再看《晚霞》的歌曲:

夕焼け小焼けでが暮れて

山のお寺の鐘がなる

お手々つないで皆かえろ

烏と一緒に帰りましょう

子供が帰った後からは

円い大きなお月様

小鳥が夢を見る頃は

空にはきらきら 金の星

晚霞漸淡,太陽要下山了

山上寺廟的鍾聲響起

大家手牽手

和鳥兒一起回家吧

孩子們回家之後

又圓又大的月亮出來了

當鳥兒們進入夢鄉的時候

天空一閃一閃亮著金星

八王子上恩方町出身的作詞者中村雨紅,在1923年的《新童謠(一)》上發表這首歌曲。作曲者是草川信。夕陽染紅的傍晚,要回巢的鳥兒伴隨著放學孩童的背影,加上寺廟響起的鍾聲,不禁讓人忘卻一天的辛勞而向往家的溫暖。這首溫馨的童謠朗朗上口,簡單易學,所以被日本文部省指定為學童放學歌。

海的那邊升起的旭日,山的這邊西沉的夕陽。古代日本人已經有了朝霞和晚霞是不同的風景意象感覺。日本的山,有淨土峰、阿彌陀峰、大日嶽、藥師嶽等名稱。表明山才是淨土的意識,人死後魂靈升至山上。這一山中淨土觀一直連綿至今。親鸞從越後移居常陸的稻田地,每天能眺望的山是築波山。這位淨土真宗的開祖,一邊拜望落日一邊念佛。而日蓮被流放至佐渡,相對於夕陽,更能牽動他的是日出的光景。所以日蓮宗是一邊拜望日出,一邊叩打太鼓。日本佛教史上兩位不同凡響的頭麵人物,其心意則係在朝夕的兩端,倒也生趣。

現代人都以日出為一日的開始。但古代日本人是從前日的黃昏為一日的開始。如《今昔物語集》卷四中有句“這頭大象今夜係拴在哪裏?”的問話。這裏的“今夜”,就是指前晚的“今夜”。據傳聞日本諸神到現世訪問的時刻是“宵”。所以日本祭祀中的宵宮是特別重要的。天皇即位儀禮的大嚐祭,從8月份開始準備,11月中的卯日開始連接辰—己—午時,最後真正的拉開序幕是戌刻(晚上8點)。從黃昏開始到夜晚的古式祭祀,在日本還有很多,如天理市石上神宮的鎮魂祭,是從午後6點開始的,京都府山城町的居籠祭,是每年2月15日午後7點開始的。神事與晚霞信仰相對應,神來臨的時刻是黃昏的時刻,黃昏的時刻也是神來臨的時刻。日本人的晚霞信仰是不是就源於這裏呢?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種透出悲涼感的夕陽觀,顯然不是日本人的想法。

(十八) 或許這就是死生文化吧?

在江戶時代的日本,有一位很有趣味的禪僧。

有一天,一個人求這位禪僧給自己寫一幅喜氣洋洋的橫幅,和尚提起筆,揮毫寫下了“祖死父死子死孫死”幾個字。

求字的人吃了一驚,抱怨說:太不吉利了。

和尚一本正經地回答說:祖父死後父親死,父親死後兒子死,這是說一家人誰也不會早死,難道不吉利嗎?

世界上最悲傷的事莫過於孩子先於父母而死,既然人注定要死,那麼最好是代代終其天年,把生命的鎖鏈代代連接下去。

在禪宗那裏稱為生死的思想,在日本人那裏叫做死生觀,這裏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死在生的前麵出現;一個是死與生同等的比重。表明生與死是深深關聯的問題。在覺悟死的過程中體會生的艱難,生出尊重的心情。

這樣想來,和尚寫的橫幅也許是吉利的吧。

這樣看來,這位和尚是最懂日本的死生文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