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咽氣後,首先要在院子西南處豎起一個7米高的木杆子,木杆頂端懸掛大紅布幡,有一尺多寬,一丈多長,俗稱“魂幡”。杆子要豎在院子裏的西邊或門口,以幡為死者召喚魂靈。
入殮要擇吉日吉時。冬天,一般是三天後入殮。夏天天氣炎熱,可以當天入殮,三天後出殯。
棺材要停放在南窗下,棺內糊紙,然後把篩過的土鋪在底層,土上再鋪一層黃紙,放上七個大銅錢,這叫“墊背錢”。屍體從屋裏抬出時,不準天日照死人,不準從房門抬出死人,因為房門是活人走的,忌諱死人經過。所以入殮處,用遮蓋物支上棚,屍體由窗戶抬出。
出殯發喪的日子,必須是單數的日子。如果雙日子出殯,就意味著家裏又死人了。如果趕上出殯的日子是死者的生日,一定要避開這天出殯。
滿族人戴孝,也像漢族一樣穿白孝衫。漢族人孝衫後有一綹麻,俗稱“披麻戴孝”。滿族人不披麻。遠房男親屬,腰間紮一條白帶子,俗稱“孝帶子”,直係親屬男的戴孝帽子,孫子輩的,孝帽子上釘塊小紅布,叫做“戴花孝”。婦女戴“包頭”,飄帶要一長一短。
老年人自然死亡,被稱為“喜喪”,意為壽終正寢。
出殯起靈後,要摔喪盆子,吹喇叭,首先要把布幡從木杆上取下來,出殯的時候,長子手舉“靈頭幡”,走在靈車前頭,作為引路。靈車後,其他子女們則打著“銘旌”,就是紅色的、長長的布條,像旗幟一樣,結在一根長棍子上。布條的周圍鑲著狼牙邊。旗的顏色,要根據死者的旗籍而定,如果死者是正黃旗或鑲黃旗,“銘旌”就是黃色,正藍旗和鑲藍旗,“銘旌”就是藍色。
各種紙紮物(紙人紙馬等)跟在後麵,子女們一邊走一邊撒紙錢。到達墓地,先在地上橫放兩根短圓木,將靈柩落在短圓木上。之後,大家開始搶撕那塊布幡,由於人多,依禮人人都應得上一塊,因此撕得很碎。出殯之後,棺材入土,送葬的親友把銘旌撕碎,各拿一塊,回去給小孩做衣服做鞋,認為這樣孩子可以避邪和不做噩夢。
滿族喪葬中,還有“燒飯”之習俗。文獻中載,遼金時女真人“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而遼金女真貴族更有“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的故俗(《三朝北盟彙編》)。“燒飯“習俗後來演變成是祭祀死人時的供品,如饅頭、飯、菜等,在墳上燒紙的時候,都倒在火堆裏燒掉。
出殯回來後,喪家要擺宴席,宴請參加送葬的親戚朋友,叫做“辭靈飯”。
死者亡後,祭奠的日期以七天為計。“一七”也叫“頭七”,就是人死後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們要攜帶供飯、供菜、供果、黃香、黃裱紙、金箔、銀箔等到墳頭去祭奠焚燒。以後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儀式和“頭七”一樣。
到了一百天,還要照樣祭奠,叫做“燒百日”。祭奠完畢,家人和子女在墳前脫去孝服,叫做“脫孝”,算是除孝。
到了一周年的時候,要“燒周年”,舉動比較大,一些親朋好友都來參加祭奠,以後便是“燒三周年”,也和燒周年一樣。
以後的每年清明,家人和子女要上墳祭奠。在墳前擺上供桌,擺上供飯、供果、供菜焚香磕頭。滿族與漢族不同的是,這時不會燒紙,隻“插佛托”,就是用秫秸、柳枝之類的東西,紮個架子,架子上插上苞米骨子象征裸體的“佛托媽媽”,糊上五彩紙、五色花紙象征“佛托媽媽”的衣服。插“佛頭”的意思是,願死者的靈魂保護全家人。祭祀完了,要往墳上添土,保持墳頭高大,俗稱“上墳添土”。
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之夜,滿族人有“燒包袱”的習俗。所謂“包袱”,就是糊一個大白紙口袋,裏邊裝上用金箔、銀箔疊成的小元寶,還有旱煙葉等。紙袋上寫上祖先的名字和祭奠者的名字,意思是專給他們享用,不被外鬼搶走。家離墳塋地近的,到墳塋地去燒。離墳塋地遠的,可以在家大門口燒。
上墳塋地時,除燒包袱外,還要給死者上供。上供的份數,要按墳頭計算,每個墳頭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