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唐,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必定是撼動天下的一天。
殘喘過上一次大風大浪的唐王朝,又迎來一次衝刷其根基統治的狂潮。
最近的事情特別緊急,唐帝國有點鼓破眾人捶的架勢。
前任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吳元濟反叛,氣焰囂張以極。他一路勢如破竹,兵鋒一度推至距東都洛陽一日。
如果順勢控製汴州則卡死了漕運,帝國動脈則成為他人囊中之物。真到那時大唐帝國甚至有易主的可能。
麵對險惡的政治環境,頗有野心和實力且幾乎已經自立的藩鎮叛將王承宗與李世道同時借機發難。
二人紛紛多次向朝廷上表陳請認為應該安撫為主,同時大罵朝內以武元衡為代表的主戰派加劇局勢。實則向朝廷施壓,幾乎的意思就是要一同謀反。
朝內大員勾結反叛的藩鎮成風,暗著泄漏情報不說。明著更是以主和派麵目把局勢失控的罪責以千斤巨力壓在武元衡身上。
眾口一詞。
即使你是大唐王朝公認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即使百姓多麼在乎你,唐代的美女們聽到你的名字無不引起一陣陣的心悸。
主和派照樣用口水以為社稷著想的說詞,
翻來覆去的在憲宗耳邊重複著,
淹也淹死你。
這些還是人員反對的問題,但是具體計劃能不能得到執行,則要看物質基礎。
說也奇怪,這討伐吳元濟最重要的唐軍糧倉,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卻又著了大火。
損失的一塌糊塗。
所謂“計狠莫過絕糧”,這沒有糧食幾十萬大軍如何進行討伐?
大唐帝國當朝的宰相,
武則天女皇的曾侄孫武元衡,
與自己的密友也是自己朝堂內最好的幫手,
那個後世認為與郭子儀一般器量的裴度商量了整整一夜。
調度籌集周圍府縣的糧食進行供給,以解燃眉之急。同時重新思考平吳元濟的方案。
此時不但供應大軍的糧食有問題,而且國庫早已空虛。但是官府各種包括慶典與宗教上的花費卻尤然不少。
少不得要用些狠招,向這時最大的財主開刀。隻是不知道唐憲宗願意不願意。他是個好皇帝,但是他也是個感情用事的人。
幾位主戰派思來想去,決定定在今天就要上朝把這完整計劃呈給唐王朝第三有為的皇帝唐憲宗過目。
告訴他事情已經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候了。
他們不但要給這位生不逢時的大才皇帝以決心。還要給他一個手裏切實可行的方案。
他們知道的是,他的銳氣挫不得。
挫了,今後這大唐江山,億兆百姓的福祉都會淪為泡影,複興大唐王朝則遙遙無望。
別人可以心灰意冷耽於玩樂,
但是皇帝不行,
而這位皇帝萬萬不行。
武元衡即使自己粉身粹骨,也要在這個時候頭頂肩扛,拱也要讓陛下在如潮壓力下,頂住不退縮。
可是,憲宗在燒了糧庫後,又有了鬆動跡象。他招了幾位主和派的大臣入宮密談。
武元衡究竟如何才能讓陛下不畏壓力,做出正確的決定?
六月的長安,已經很熱了。但是在清晨,甚至可以說是還是晚上,走路還能涼爽些。
宰相武元衡在斐度的陪同下,簇擁在顯耀的儀仗和彪悍的護衛中,匆匆趕往大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