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從傳統計劃經濟下的一元化社會向多元化社會轉型。這一轉型過程,難免經曆浮躁波動及亂象叢生。我們曾經經曆過貿易熱、辦公司熱、房地產熱、海南熱、北海熱、炒股熱、基金熱、網絡熱等。尋常百姓中流行過打雞血熱、甩手熱、呼啦圈熱、氣功熱。銀行業也曾很熱鬧,流行按揭貸款熱、信用卡熱、授信熱、簽約熱、理財產品熱等。在這些熱熱鬧鬧的場景背後,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非理性追求,其根源在於存在發展中的浮躁心態。這種浮躁是中國轉型經濟中的典型客觀現象:
其一,急功近利。自1978年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期,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形成,客觀上存在一些製度漏洞和潛規則,很多人把熱點當做商機,都希望能夠在熱點中把握機會,獲得發達。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既受到改革開放以前長期物質貧乏的刺激,也受到某些投機成功案例的激勵,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哄而起的周期性波動,折射了浮躁的社會形態。
其二,形式主義。浮躁是形式主義和短期行為的傑作。很多銀行把成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一、規模第一當做目標追求,把銀行的社會影響、個人的社會聲望當做理想,不惜以高成本和高風險為發展代價。
其三,非理性的訴求。社會學家的研究指出,個人都有從眾的心理,“謬誤被說一萬遍就成了真理”。在利益的誘惑之下,一些企業和個人不顧自身條件,不顧風險,不惜成本,不考慮客觀環境和道德約束,甚至把法律都置於腦後。非理性行為帶來的往往是積重難返。
其四,不情願有所不為。企業家和銀行家都有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屬於所長的,是應有所為的;屬己所短的,是應有所不為的。特別是銀行家,應有冷靜而審慎的氣質和思維方式,保持有所不為的理性心態。有所不為不一定是消極保守,隻是要不適合企業長遠發展的,就應選擇有所不為的態度。
其五,社會保障不足。社會浮躁的背後是社會體製的缺陷。價值觀迷茫、道德淪喪、貪婪無度。個體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對貧困生活的恐懼是偏執追求財富和虛榮的心理根源,社會不能讓個體衣食無憂,社會保障長期不足的惡果,造成過度追求個人物質利益成為一種對社會體製缺陷必然的報複行為。
社會浮躁的背後是體製的缺陷。價值觀迷茫、道德淪喪、貪婪無度,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銀行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性心態,不僅是一種智慧、一種態度,更應該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戰略。
在浮躁的社會形態環境下,管理者“常為浮雲遮望眼”,銀行員工缺乏兢兢業業的工作狀態,客戶需求波動起伏。正是因為這樣的外部環境,銀行更應該有意識地抵製浮躁,善於有所不為,善於判斷有所為有所不為,抓住一些機遇而放棄一些機會,這不僅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更應該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