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曾有這樣的例子,一位公眾人物認為銀行錯劃了自己的存款,在博客上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眾多網友紛紛跟帖,指責銀行失信、管理無序。建設銀行非常重視,經過核對,發現是其妻子支用了該筆存款。但建設銀行並沒有為此與客戶反目成仇,而是登門再次說明情況,征求服務建議。後來,這位公眾人物經過溝通,他再次在自己的博客發文,鄭重向建設銀行致歉,銀行的聲譽大增。這個例子很小,但說明一個道理,處理投訴是銀行改進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的起點,解決好投訴問題,可增強銀行信譽。

第五,取消霸王條款。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是商業經營的陋習。銀行與客戶,尤其是與個人客戶之問,銀行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為保護銀行自身利益,銀行在合同及業務操作中有很多硬性要求,超出了銀行經營的正常範疇,這些霸王條款理應廢止。比如大多數商業銀行在辦理個人購房抵押貸款時,要求借款人購買房屋保險,但限定必須向銀行指定的保險公司投保,而且要求借款人到其指定的律師事務所審查貸款資信情況,並由借款人承擔一切律師費,甚至規定了律師費的數額。有消費者形象地說:“這就是銀行、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串通一氣、共同設套,想方設法強迫消費者花錢為銀行買單。”這種做法是不誠信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銀行要將誠信理念貫徹到流程之中。同仁堂是百年老店,其用料講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絕不把假藥、偽料摻入藥品之中,正是這種誠信才鑄就了同仁堂的金字招牌。

第六,尊重客戶權益,不能恃強淩弱。目前銀行在銷售基金或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會提供風險說明書,在醒目的位置上也會有“投資有風險”之類的提示。但是這類提示非常籠統,千篇一律,客戶很難明白其中的真實風險,這種做法與其說是在提示風險,不如說是銀行在法律上謀求合規及自我保護的手段。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香港發生了雷曼迷你債券事件,這些債券取了很好的名字,投資者根本不了解其內在結構,甚至被誤導,東亞銀行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聲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任何時候,銀行都要把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每一位員工都應恪守誠信之道,尊重客戶權益,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誠信為本的原則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執行。

第七,要拒絕貪婪。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也正是因為貪婪的普遍性,世界幾大宗教都把拒絕貪婪、堅守誠信作為基本教義要求。貪婪幾乎可以解釋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所有的失敗與教訓。因為貪婪,所以發放次級貸款;因為貪婪,才會有CDO和CDO的平方;因為貪婪,才會給出AAA級的評級。所有這些都提示銀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過猶不及,誠信為本,時時提醒自己“拒絕貪婪”,才能持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