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山上青龍寺,和尚山裏念經忙。青龍寺位於青龍山山坳裏,古老相傳為戰國時期相王封地。山上草木旺盛,漫山遍野的山杏野桃,野豬野兔頻繁出沒,偶見山雞麂子,頗有異趣。曆經多年風雨,寺廟早已是殘垣斷壁,隻剩得殘破草房數間,可遮風避雨。唯有石頭做成的大殿基座,可瞧出千年輝煌,但如今罕有人至。
寺廟還有香火。常有周邊鄉親上香,求平安求生子,不一而足。寺廟中有人常住,隻見他麵容蒼老,身材枯瘦,剃著光頭,戒疤清晰可見,是為悟心和尚。老和尚從嵩山少林避戰亂,南下後,見此處頗有出世之情,便駐留於此,成為青龍寺唯一和尚唯一人,與孤魂野狐作伴。因其佛法高深,與世無爭,善用草藥,救治方圓百裏百姓且不取分文,頗受周邊鄉親愛護。
為求果腹,老和尚將青龍寺前開闊地平整,種些水稻蔬菜。偶有香客前來,也幫忙打理。來的多的便是最近的小張莊百姓,據此約兩個小時路程。若是腳程快的,也要一個多小時。
這一日,小張莊遠近聞名的浪蕩子張成國前往寺廟還願。張成國三十許人,身材壯碩,麵貌凶狠,常與人爭強鬥狠,頗有些名聲。他家中兄弟四人,在農村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加之宗親中未出五服者眾多,倒也成了家族中的頭麵人物。雖是個狠角色,但為人至孝,為老娘治病不惜餘力。前段日子在佛前發下宏願,要是把老娘治好,他便重塑金身。老和尚見他心地頗誠,便采了草藥醫治,過了一個多月,他老娘的病好了許多,至少可以下床做些家務。張成國見了喜出望外,想起發下誓言,老了今天便是去山上還願。
小張莊恰巧逢集,村口人山人海,各式人等紛紛集聚。村中大姑娘小媳婦紛紛走了出來,買些胭脂水粉,針線布匹。更有小小少年,東奔西竄,惹來陣陣斥罵。一時間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張大哥,又去上香?”張成國穿過村口,一路上有人打著紛紛招呼。
“嗯,為老娘求個平安,上次許願說要是老娘病能好,老和尚醫術倒真是高明,俺老娘的病好了很多,老和尚說陸續調養,還有個幾十年可活。按當初發下宏願,要為我佛重塑金身。可是世道這麼亂,哪裏有錢,隻好向老和尚請教,看如何變通。”
“老張,跟你打個商量,昨天有兩個外鄉人打聽老和尚住哪兒,其中一個家夥說他是老和尚徒弟,要不你帶他去見見老和尚?”
“好啊,俺耽誤一會,再買點香燭,一會兒你帶他來村口。”張成國應到。
不一時,張成國見到兩個外鄉人,一人濃眉大眼,身材高大魁梧,另一人頗為瘦小。
“本人是大師俗家弟子,名為慧心,見過張大哥,這位是我兄弟,李四。”身材高大的漢子說道。
李少峰世居寧A縣李莊,1923年生人。祖上出過進士,家中富裕,良田千頃,縣城及石城有商鋪,做些綢緞和胭脂水粉買賣。他自幼尚武,八歲就跟隨莊客尚師傅習武,勤練四年。尚師傅覺得是可造之材,向好友悟心和尚引薦赴少林。師從悟心多年,習得精湛少林拳術。
“哈,客氣了,俺叫張成國,是小張莊人。聽說兩位要見老和尚?那老和尚可是大有功德之人,用草藥醫治鄉親,一心參禪,令人敬服。他還種地,種菜,不要老鄉供奉。”張成國五大三粗,眼見不是個善茬。說起話滔滔不絕,對老和尚頗為崇拜。
“是啊,我師父一直如此,一心事佛,一生清苦。做徒弟的頗為慚愧。”李少峰感慨道。三人邊說邊行,到得青龍寺已近晌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