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劉江魯兮房秉玉同誌來信(代序)(1 / 1)

玉明同誌:

近好!

我們給您寫這封信,是向三晉文化研究會推薦一本書-《新華日報·華北版》,希望予以出版。此書原名《華北敵後戰旗》,曾於1990年8月由太行新聞史學會印刷一部分。這次正式出版,增加了5篇當事人的回憶錄、5篇太行新聞烈士介紹資料及若幹幅圖片,並將書名改為《新華日報·華北版》。

此書曾由王克文同誌寫序。序不長,非常扼要地敘述了此書特點:內容翔實,章節排列得體,充分反映了辦報的整個曆程。

現在我們將華北新華日報的一部分情況簡要介紹如下,以供審閱時參考。

一、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的由來。

新華日報漢口總館於1938年秋原擬在西安辦《新華日報·西北版》,派何雲、陳克寒等同誌前往籌建。鉛字和印刷機器已經買下,但登記不下來,國民黨不準許出版。在這個時候,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路經西安得知後提出,西安辦不成,可上太行山辦《華北版》呐。周恩來同誌同意,又經中共中央批準,改辦《新華日報·華北版》。何雲和董謙穿了八路軍軍官服裝,把印刷器材作為軍運物資,一路順風,沒有檢查,渡過黃河,北上太行山,到達沁縣後溝村,安營紮寨。在中共北方局的領導下,積極籌辦,於1939年1月1日創刊。從創刊後的宣傳效果來看,在華北敵後創辦這樣的報紙是非常必要的。

二、報館規模與幹部陣容。

《新華日報·華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受黨報委員會領導。委員會成員有朱德、彭德懷、楊尚昆、左權、傅鍾、陸定一、李大章、何雲、陳克寒等同誌,楊尚昆任書記。對外稱華北分館,內設編委會和管理委員會分別領導報紙編輯與經營管理。下設編輯部和經理部。編輯部還兼任新華通訊社華北分社的業務。報社有強大的電務組織晝夜收發電訊。還有華北新華書店,設有叢書編輯部,出版理論、時論和文藝等圖書刊物。此外還廣泛組織通聯網和發行網,辦造紙廠、油墨廠及工人文化技術學校等,真是報業加出版業的大集團。報館彙集了太行山上新聞出版等單位和大後方青年戰地服務隊人員的精英,人才濟濟,是一支團結戰鬥、不畏艱難、能編善寫的新聞隊伍,約六七百人。

三、最悲壯的一頁。

1942年5月,敵寇集聚了3萬多兵力,分東、北、西三路向我太行根據地瘋狂“掃蕩”。主要目標是:一,奔襲八路軍總部;二,摧毀華北新華日報社。報社編輯、電務、工廠等部門在何雲同誌領導下,緊隨總部,原擬隨時出版戰地小報和捷報,經過幾天多次突圍,由於形勢危急,宣布不出報了,化整為零,分散打遊擊。在這次反“掃蕩”中,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和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何雲同誌不幸為國殉職。同時報社還有重要編輯和記者繆乙平、黃中堅、喬秋遠、康吾,以及行政管理人員黃君玨、楊敘九、董自托等46位同誌壯烈犧牲。這是我國新聞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悲痛地說:“兩員大將,一文一武,為國捐軀了,這是我黨我軍的重大損失。”報館同仁痛失先鋒,永遠銘記,誓死為死難先烈複仇,堅持敵後黨報陣地,繼續辦好報紙。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新華日報·華北版》在1943年9月30日終刊。10月1日,《華北版》改為《太行版》,報紙照常出刊。之後陳克寒率一批骨幹編輯、記者去延安。《新華日報·太行版》成為中共太行區黨委機關報,史紀言同誌任社長兼總編輯,負責報紙全盤工作。

《新華日報·華北版》從創刊到改版,曆經4年又9個月,業績輝煌,尤其在晉冀魯豫邊區聲望最高。4年多時間,先後經過9次反“掃蕩”,有何雲等46位同仁熱血灑在左權縣十字嶺上,烈士英名永垂不朽。

此書已得到作者陳浚和太行新聞史學會高戈同誌的同意,希望三晉文化研究會能予以出版。

此致

敬禮!

劉江

魯兮

房秉玉

200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