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情已經到此為止,人們需對頭腦中的胡思亂想"叫停",否則負性情緒就會隨著內心的聯想不斷惡化下去。
(2)意識到情緒不佳,你敢於正視、接受它嗎?有能力承受會較快地"消化"掉,讓自己釋懷。反之,持否認、拒絕態度的人,將承受更長久的不快。
(3)設法讓自己冷靜下來,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緒,選擇適當的辦法傾訴自己的感覺,給不良情緒一個"發泄口"。同時,這也是一個通過陳述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問題的過程。
(4)分析、研究所發生的事情,尋找下一步行動的策略,怎樣可行?什麼才是理性的選擇?所謂理性的決策一定是在不良情緒消退後,而不是一時盲動。
30.別跟自己過不去
"別跟自己過不去",這是一句普通得再普通不過的話,也是一句使用頻率頗高的話。別跟自己過不去,說說容易,做起來卻並不容易。跟自己過不去,往往表現為心態和行為的異常。心態異常通常反應在情緒上,比如消沉、頹喪、抑鬱、憤怒、哀傷、悲痛、躁動、空虛、憂慮、孤獨、恐懼、憂愁、煩惱……;行為異常則表現為難以自持,訾罵嗬斥、酗酒不止,步履蹣跚……以至嚴重到自毀、自戕,以非正常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
跟自己過不去,究其原因不外是事業受挫、婚戀不順、子女不孝、經濟拮據、遭人誹謗、受人歧視、朋友背叛、災害侵淩、親屬謝世等等,其中除了親屬謝世、災害侵淩等自然規律難以掌握之外,多數原因乃是欲望的未能滿足,目標之未能達到。先賢雲:"饑寒愁怨、飲食男女,常情隱曲之感,則名之曰‘人欲’。"而細加考查,人欲又絕不止於食欲、睡欲、色欲三類。當今社會,科技發達,物質豐饒,誘發人之欲望的因素多得難以計數,耳濡目染、所見所聞,隨時都有可能使人產生某種欲望。而當因種種條件之限製,欲望難以實現之時,有些人便產生心理失衡,跟自己過不去,於是,某種或某幾種情緒乃至行為便接踵而至。
跟自己過不去,實際上乃是人格之缺陷,人生之誤區,上自聖賢,下至庶民,幾乎人皆有之,這不值得大驚小怪,卻也不可等閑視之。輕者,或唉聲歎氣,或憤世嫉俗,或一蹶不振;重者,或消沉厭世,或鋌而走險,或自虐自毀。而輕者則往往會衍化為重者,這麼說,無論輕者、重者,都馬虎不得,都需要重視。話既如此,那麼,怎樣才能別跟自己過不去呢?
(1)要注重持身涉世之人格修養。誠如古人所言:"氣度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慎細而不可瑣屑,趣味要衝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要激烈。"這樣,便可做到"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猶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此種人格之修養,需下真工夫,來不得半點假,境界之高,並非人人都能達到,但卻不能因其高而避讓、而放棄,理應不懈地追求。倘若我們真有此境界,或接近此境界,那麼,跟自己過不去的事則會減少許多。
(2)要客觀地估價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凡事不可抱有奢望。奢望,源於私心,而私心之惡,前人已多有論述,明代洪應明便說過:"人隻一念貪私,便削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得一世。"私為萬惡之源,一個私字攪得人心神不寧,雜念叢生。
31.心理健康十要
(1)注意同誌間的友情。哲學家培根說,"友誼使歡樂倍增,使痛苦減半";"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與朋友在一起,使人歡樂快活,無拘無束無戒備,從而減輕心理壓力。同誌、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比任何金銀財寶都更貴重,更美好。
(2)善惡分明。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能做的要積極參與,不能做的要盡力支持;而麵對邪惡,則要挺起胸膛,敢於正視和鬥爭。
(3)相信人的善良本質。不要總是從壞處推測別人,沒有一生下來就壞的人。
(4)說真話、辦實事。說真話、辦實事會使人心裏踏實而輕鬆愉快;而弄虛作假會失信於人,影響關係,妨礙健康。
(5)慎"獨"。單獨一人時做錯事,往往要比在公開場合做錯事所承受的壓力要小得多,所以,獨自一人時行為要慎重,不要行為不端。
(6)莫嫉妒。嫉妒很容易使你疏遠周圍的人,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