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這本書的內容是發在《信息時報》上的專欄文章,講的內容主要是從秦朝到漢武帝這段時間據說發生過的事。這些事都來自《史記》或《漢書》,我隻能保證這些事都是有記載的,但不能保證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畢竟我沒有親身經曆過那個時代。看過原版史書的人都知道,史書也是人寫的,是人寫的東西都會被作者不自覺地加入一些自己的觀念,觀念多了,真實曆史的信息就會變了味。我自不量力地想把在史書背麵躲著的一些事挖掘出來,說直白點,就是抱著獵奇的心理,從和主流觀點不太一樣的角度,把史書中記載的一些故事再折騰一遍。我隻能保證在文章裏盡量能自圓其說,如果哪位高明的讀者發現,我其實把自己已經繞進去了,希望就不要太和我較真兒了。大家都知道,走鋼絲的最後掉下來,玩奇技淫巧的最後玩砸了,這都是極為平常的。既然能看出來我也玩砸了,您不要再跟我一樣,自己從中出來就是了。

那些看過我的文章的人,或者知道我在寫這些文章的人,經常問我,中國曆史這麼長,你為啥要寫這段曆史?這個問題一直以來也很困擾我。說實在的,在寫專欄之前,我對煌煌的漢朝和倒黴的秦朝,其實沒啥特殊的感覺。在十幾年前,非常隨便地寫過《孟薑女哭倒了男人世界》和《博浪沙》這兩篇文章,前者完全是模仿《南方周末》一篇布局精練、觀點突兀、文字“很跩”的文章寫出來的,後者則是純粹因為張良刺殺秦始皇的地方就在我的家鄉。我想,這是我寫這類內容的專欄,或者說是這本書的起點。不過,這兩篇文章都沒被收進本書,原因是,文章的文字和布局都太端架子,那時候,我隻是一個不懂事的文藝青年,還不太會和大家話家常。

當然,有人說,“你想把中國曆史‘打通關’,既然這樣,肯定要雄心萬丈從頭越,所以拿秦漢開刀”(這位朋友說得不準確,如果想“打通關”的話,最起碼也應該拿春秋戰國開刀,我不好意思批駁他)。說實在的,被人忽悠多了,愛慕虛榮的我還真的動過這個心思,也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從開始就立下了這麼大的雄心壯誌。後來仔細一想,這種事也就是拿去吹牛的時候(或是喝多的時候)說說罷了,真要拉開架勢,捋胳膊挽袖地去幹,還真要悠著點,以前吹過很多離奇的“牛”,可對這個事,我不敢瞎吹。一是自己真的沒這種才情;二是確實沒這基礎;三是一旦幹起來,看到中國曆史如此之長,史料如此之浩瀚無邊,真寫起來,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啊!我是個關注結果比過程更甚的人,能受得了漫漫長夜、編輯催稿的非人生活嗎?我沒這自信。

在這裏,我想老實交代的是,選擇秦漢這段曆史來寫專欄,完全是因為秦漢的史料少,必須看的史料不多,寫篇專欄文章不太費勁,僅此而已(如果以後還會往下寫,也完全是走哪兒算哪兒,不是蓄謀已久的結果)。即使漏了底,我其實也不覺得有啥丟人的,畢竟我不是學曆史科班出身,是學經濟學的。我知道,在經濟學研究的圈子裏,如果比實力和能耐,按照現在的經濟學發展勢頭,一般是比誰的數學模型造得更奇特和更符合邏輯,比誰搞的理論能做到“一針紮下去,鮮血突突地往外冒”,如果道理說出來後,大家覺得很是那麼回事,看樣子可能要“源遠流長”一陣子,那就更牛了。而我寫曆史方麵的文字完全是因為自家的“自留地”不容易種好,不得不主動去幫別人耕田播種的。如果種出來的莊稼不好吃,大家別生氣,全怪別人家的地也不“給力”,我可是下勁了,也是拿做經濟學論文的勁頭和套路來寫這些專欄的——為寫每篇文章,我看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經典名著,對主流觀點也提煉過了,那是相當費勁的。

在這本書裏,我講的事大家都不太陌生,稍微有點閑心關注一下曆史的人,或者在中學曆史能考70分以上的,一般都可以拿著這本書很順溜地看下去。如果大家還在茶餘飯後看過高希希導演的《楚漢傳奇》和陳家林導演的《楚漢爭雄》,以及數不勝數的講述秦漢曆史的影視劇,大家再看這本書,就更沒啥障礙了。當然,有時候,我為了顯示自己比較博學,也有意地賣弄了一些生僻的名詞或觀點,這完全是為了提升本書的品位所需。我認為,這麼做雖是故意,但尚可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