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文化包含有廣泛深邃的養生元素,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不僅在具體的技術層麵對養生有頗值得當代人借鑒的獨得之秘,而且他們多半是沉浸在佛家文化中的精英,往往能超越單純的方法、技巧,從更高的精神層麵對養生之道產生獨到的認識,除了關注現實的軀體,他們對心靈的養生更是擁有獨到的感悟和體驗。
梁武帝的養生之道
南朝佛教發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曆四帝五十六年,以武帝蕭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跡最為突出。蕭衍享年89歲,是中國曆史上僅次於乾隆的長壽皇帝。這在生產力不發達、醫療保健水平低下的古代,尤其在封建帝王當中,確實是不多見的,這與梁武帝的抗衰養生之道不無關係。其長壽秘訣是:
1.食素忌酒
在飲食嗜好方麵,梁武帝長期養成以素食為主的習慣,並且不喝酒。他後來曾經寫過一篇《斷酒肉文》,認為酒是“惡本”,酒是“魔事”,葷食是“一切眾病”的病因。凡是離不開魚和肉的人常說,蔬菜等素食性冷,吃多了會使人的身體虛弱疲乏;魚和肉性溫,對人體有益。梁武帝認為,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事實與此相反,長期吃素食的人,營衛流通,身體發熱,氣力充足,說明蔬菜等素食性不冷,並有補益作用。吃素食的人,身體強壯,頭腦清爽,很少有昏沉癆的感覺;多吃魚和肉的人,“神明昏濁”、“四體沉重”。
梁武帝吃素決心很大,到了晚年,他過上了佛教徒的生活,經常日食一餐,所食也隻是豆羹粗飯而已。對那些敢於飲酒食肉者,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盡管他晚年清瘦,身體還是健康的。因為宮廷素食畢竟不同於民間或一般寺院的低質量素食,還是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2.心胸開闊
梁武帝肚量也很大,很少為小事與人生氣,這就避免了引起心理紊亂。《梁書》記載,有一次梁武帝設巨餅宴,尚書蔡樽在座,梁武帝直呼其名,蔡樽不應聲。梁武帝覺得他有些生氣,於是改叫蔡尚書,蔡樽才放下筷子答應。梁武帝說:“卿向來耳聾,如今怎麼聽見了?”蔡樽回答:“臣職務是‘納言’,陛下不應以名喚我。”此時梁武帝雖覺慚愧,但他並未動怒,也絲毫無報複之意。
3.善哭
梁武帝從小就哭勁兒十足,一生中常“長哭當歌”。6歲時,獻皇太後去世時,他就哭得像個淚人。這種哭法,超過了成年人,感動並贏得了“內外親黨”的“敬異”。祭祀時也如此,“拜掃山陵,涕淚所灑,鬆草變色”。哭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宣泄法,這種方法可以把不良情緒通過哭疏泄出來,會使人頓覺輕鬆。
4.愛學習
蕭衍自幼天資聰敏,勤於動腦,酷愛文學,樂於讀書。他當了皇帝後不管事務多麼繁忙,仍手不釋卷,經常讀書到深夜。蕭衍還醉心著書立說,撰有《毛詩答問》、《尚書大義》等二百餘卷,《通史》、詩文等六七百卷。讀書則神安,神安則壽延。勤攻讀,多寫作,是蕭衍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5.好六藝
蕭衍喜玩好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他“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他精通樂律,親手創製了準音器四具。名“通”,用來校音。帝王天子,親製“通”器,堪稱一大奇聞。他還親自製作了長短不同的十二支笛子,以應十二律。古人雲,笑一笑,十年少。喜能解愁,歡則去憂,蕭衍好六藝,長樂觀,所以能益壽延年。
小知識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對話
梁武帝在位期間,廣興寺廟,大養僧人。後來,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就去拜見梁武帝。他來到皇帝的房間時,梁武帝正在念佛打坐,很是虔誠。達摩祖師很是高興,這樣兩個人就開始了談話。現將《五燈會元》中一段話,摘錄如下: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唐太宗的養生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生於598年,卒於649年,是中華民族傑出人物之一。他18歲隨父晉陽起兵後,南征北戰,東進西伐,為建立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當唐太宗在登極之初,曾一再嗤笑秦始皇祈求神仙、冀其長生的荒唐。他說:“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遂為方士所詐。”貞觀五年,他還說圖讖迷信是“此誠不經之事,不能愛好”。貞觀十一年又說:“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壽者修短之常說。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含靈稟氣,莫不同焉,皆得之於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雖複回天轉日之力,盡妙窮神之智,生必有終,皆不能免。”
然而,隨著“貞觀盛世”的頌歌越唱調越高,唐太宗竟被吹昏了頭腦。他認為,自己在武功、文治和懷遠三方麵都超過了古人,甚至連詩文書法都是曆代帝王無法比擬的,所以漸漸滋生了驕傲自滿和貪圖享受的思想。對佛法,也開始信服起來。他曾對諍臣魏征說:“朕想推闡佛法,使天下人民鹹知向善,這豈不也是很好的事嗎?”隨後,下詔集天下高僧800多人舉辦了一場水陸大會,以超度枉死鬼魂。水陸大會經過七七四十九天而結束時,大會主持人陳玄奘上書奏請西天取經。唐太宗當即應允,並稱玄奘為“禦弟”臨行那天,還率文武百官,一直送他至朝外,並賜其紫金缽盂一個,又賜其禦酒,還賜其姓名“唐三藏”。從此,翹首期待唐僧凱旋而歸,為自己帶來長生不老的靈方妙藥。
從養生角度看唐太宗,他在早年做得很好,不但總結出“養生百字銘”,還特別注重書法養生、葡萄美酒養生;但晚年卻走入了養生歧途,生活奢侈腐化,追求長生不老,最終被“仙丹”奪去了生命。
以下是唐太宗的養生經驗:
1.書法養生
唐太宗是個書法迷和書法家,他對習書曾有這樣的名言:“欲書之時,當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這裏說的“收視返聽”和“絕慮凝神”,是指習書者習書時心要完全靜下來,排除一切雜念,達到思想高度集中。在姿勢方麵,他說“肩欲其平”、“身欲其正”、“兩手如抱嬰兒”、“兩足如踏馬鐙”,這些姿勢都是有利於身體保持健康的。對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種保持體質正常不退化的鍛煉方法。
2.葡萄酒養生
葡萄酒含有較多的糖分和礦物質以及多種氨基酸、檸檬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被古人稱之為養生酒。唐太宗不僅十分喜愛飲用,而且還親自督造。大臣魏征擅長釀製葡萄酒,他曾親自寫詩稱讚他釀製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新修本草》將葡萄酒列為補酒,認為它有“暖腰腎、駐顏色、耐寒”的功效;《飲膳正要》中稱它有“益氣調中,耐饑強誌”的作用;李時珍也說葡萄酒有“駐顏色、耐寒”的作用;《運生八箋》中也將它列為“養生酒”。
小知識
唐太宗養生百字銘
唐太宗的養生百字銘總結了人要想活得愉快和幸福,飲食起居、為人處事中應遵循如下守則: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氣衰。少杯不亂性,忍讓免傷財。貴自勤中取,富從儉裏來。溫柔終益己,強暴必招災。善處真君子,刀唆是禍胎。暗中休使箭,乖裏藏些呆。養性須修善,欺人莫吃齋。衙門休出入,鄉黨要和諧。安分身無辱,是非口莫開。世人依此語,災退福星來。
武則天的養生之道
武則天是我國唐代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政治家,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活了81歲,壽命僅次於乾隆、梁武帝,是中國曆史上第三位長壽皇帝。武則天的抗衰養生之道頗具異彩,為後人留下了獨特的經驗。
武則天自幼習文練武,精通武藝。父親是長安的近衛軍官,武功超人,母親有很高的文化造詣,她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能文善武。被召入宮中後,由於她能歌善舞,騎馬射箭,使槍弄棒,樣樣超群,因此深得皇後寵愛,生活條件十分優越。在長期習武過程中,練出了一副結實健壯的體格,這是她得以長壽的物質基礎。
武則天所處的唐代中期,正是佛、道二教十分興盛的時期。她的長壽,無疑得益於佛教和道家的養生秘訣。
下麵我們著重介紹一下武則天是如何運用佛家功法養生的:
1.修習禪定
武則天27歲時,唐太宗駕崩。作為太宗的後妃之一,她被送入感業寺,當了3年尼姑。在這3年裏,她整日參禪打坐,在身心修養上取得了很大進步,這也成了她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盛行佛教,武則天自幼隨母修習打坐。在寺院裏,她更得以專心致誌地修習禪定了。她每日早起,默默地觀照自己心裏念頭的生滅,一直到某時忽然前念已空,後念未生,就一下子定在現在的這個境界中。這就是禪定的境界。如果從現代觀點看,這種禪定的修習,無疑包含了深妙的氣功。在氣功狀態下,全身的興奮灶集中於一點,或為心思,或為呼吸,而機體的其他部分相應得到了休息。這樣,就達到了補養精氣、積蓄能量的保健目的。
2.心胸寬廣
武則天當上女皇後,朝中有人不服氣,寫詩嘲笑,“眯目聖神皇”時,大臣查出罵女皇者要以“誹謗朝廷”治罪。武則天得知後並未生氣,她笑了笑說:“隻要百官守法清正,哪怕人家胡說八道,放了他吧。”她廢中宗為廬陵王。徐敬業等失意官僚乘機打起擁護廬陵王複辟的旗幟,在揚州搞武裝叛亂。叛亂被平息後,秀才駱賓王撰寫了一篇言辭十分激烈的《討武氏檄》,武則天看了這篇檄文後,不但不生氣,反而後悔沒有把這樣有文才的人收羅過來。後來,她還赦免了一些辱罵女皇、誹謗朝政的人。武則天胸懷如此寬廣,無疑成了她健康長壽的精神維生素。
3.中醫養身
武則天是個中醫愛好者,早在年幼時期就研讀中醫學的書籍,使她自小就對中醫有一定的了解,她常中醫原理來調理自己的身體,這也為她能活到82歲的高齡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有專家認為,中醫學的人體五行平衡養身之道是相當科學的,女皇武則天能有如此高齡,中醫學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效。
4.愛好廣泛
武則天興趣廣泛,愛好多樣。她喜歡音樂,擅長書法;經常練習騎馬射箭;喜好遊覽山川,欣賞大自然風光。泰山、嵩山、龍門、晉祠她都去過。她每天都去禦花園賞花。有年春初,一時高興,竟寫詩令春神連夜開白花:“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奇花異草,鑒賞怡情,有助於她在緊張的壓力之下放鬆心境,調適心理。
小知識
武則天善於塗澤
武則天晚年並不見衰老,這是由於她“善於塗澤”的緣故。換句話說,就是她很善於保養,很會化妝打扮。普善堂是武則天梳洗打扮的場所之一,尤其是每年“葡萄垂實”的時候,她特別喜歡到這裏來。皮膚的保養以及化妝、打扮,並不僅僅是給別人看,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不斷給自己的大腦輸入“我並沒有老”、“我還年輕”等信號,這在抗心理衰老方麵很有作用。心理衰老是生理衰老的“催化劑”,兩者關係十分密切。
陸羽的養生之道
陸羽,生於733年,卒於804年,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東岡子、竟陵子,自號桑芋翁,時號茶仙。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既是一位有名的茶學家、茶道大師,又是當了10年童僧、受過佛戒、曾被賜過法號的佛門弟子。陸羽精通佛學知識,他同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他是“初生入佛門,臨終隨僧去”。他逝世後在他的家鄉竟陵西塔寺被尊崇為神靈,受到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和當地民眾的焚香頂禮膜拜。
陸羽一生以嗜茶著名,並對茶道很有研究,舊時人們視他為“茶神”。他享年72歲,在當時已屬高壽者。之所以如此,也得益於他的“茶補”與“茶療”。
茶是國飲。相傳,神農嚐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我國有文字記載的飲茶史,距今也有3000多年。其間,漢末華佗說:“苦茶久食,益意思。”即思維活躍。晉杜育說:“飲茶能調神和內,倦解慵除”。梁陶弘景說:“茗茶輕身,換骨。”唐盧仝說:“喝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靈仙。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陸羽在其《茶經·一之源》中也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可見,陸羽在先哲們關於飲茶可祛病健身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可以修身養性的觀點。
既然飲茶有如此功效,那麼,如何才能發揮茶葉的最大效益呢?陸羽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係列有關措施。
1.改進栽培技術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說:“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意思是,栽植茶樹,要選擇好的土質。凡種在土壤鬆而不實的,很少能長得茂盛。其種法,也應當像種瓜一樣。若如此,時過3年便可采茶。
2.采摘茶葉應當科學
在《茶經·三之選》中,他寫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采摘的具體方法,主要有三:一日“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微蕨始抽,淩露采焉”。意思是:生長在肥沃土壤中的茶樹,新梢長到四五寸,猶如剛抽芽的薇蕨,可在有露水的清晨去采摘。二日“茶之芽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意思是,生長在草木叢中的茶樹,有萌生三枝、四枝、五枝的,應擇其長勢挺拔者采摘。三日“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晴采之”。意思是,在下雨天或雖晴卻有雲的時候,不能采茶;采茶須在天氣晴朗而無雲時進行。
3.注重製茶工藝
在《茶經·三之選》中,他又寫道:“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而“餅茶”製作,至少又經過七道工序,即“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穿之”、“焙之”和“封之”。其中,“采之”已不必說,而“蒸之”則是將茶葉放人釜甑蒸煮。“搗之”是以杵臼勻搗,“拍之”是放在石砧上拍,“穿之”是用竹簽將茶葉串起來,“焙之”是置於特別的焙棚內焙幹,“封之”是最後一道工序,是將茶置於竹、木做成的封茶工具中,令它保持幹燥,以利收藏。
4.注重飲茶方式
首先,煮茶應用“三沸”之水。在《茶經·五之煮》中,他寫道:煮茶時應先把水放在“複”(甕形鍋)中煮,待“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這時候,適當加鹽,繼續燒水。燒至“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這時候,“出水一瓢,以竹夾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當“騰波鼓浪”時,為“三沸”。實際上,“一沸”、“二沸”均為燒水,而第“三沸”才是煮茶。
5.講究煮茶和飲茶的用具
對於煮茶和飲茶的用具,陸羽也非常講究。在他的《茶經》中,所提及的用具有28種之多。其中,生火用具有風爐、火笑等,煮茶用具有鐵複、竹夾等,烤茶用具有碾、羅、笑等,盛水用具有水方、熟盂等,飲茶工具有瓷碗、瓷杯等。僅瓷碗、瓷杯,他又根據質地、色澤分為若幹種。他認為:有的瓷碗、瓷杯,會嚴重影響茶湯色澤。對那些能使茶色發黑的,不能用;用它盛的茶,也“不宜飲”。
小知識
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他聽說陸羽煎的茶分外清香,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並把他召到宮中,命他煎茶。陸羽將帶來的清明前采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前來做客的陸羽的師父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隻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上述的傳說,雖說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