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共工,《山海經》提到過,稍具體些的,是《淮南子天文訓》,曰:“昔日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關於共工,《山海經》提到過,稍具體些的,是《淮南子天文訓》,曰:“昔日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那麼,共工為什麼發怒?他又和不周山有何關係?這些遠古傳說隻能在華族先民留給我們的岩文和彩陶裏找到答案。
共工在不周山稱帝後,為了鞏固其在整個華不注民族中柱氏帝係的帝王之位,率其兩子犬夏、犬戎及其兩大族群將華不注的正統帝係內的人物——帝柱(帝顓頊)和其子帝柱堯捧為當時整個華不注民族所祭祀的主要人物,共工則自稱堯工。遠古祭堯之風從共工始(詳見《岩畫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曆史》和《史前華族文字解讀舉例》)。
共工以守帝堯之陵為己任,從此,便被以守墓者(鎮墓獸)的形象保留在民間。其形象一般有兩個:一個是龜,一個是獸。這兩個動物造型必須呈現出“共工”兩個字的文字信息。即四爪為“共”字,表示“工”字的不是用頭,就是用尾。“共”字兩種寫法,“工”字,本意為雄性生殖器。
金字塔獅身人麵便是“共工”兩個字的巫變造型,亦即共工守護著堯陵。
為秘魯納斯卡巨畫。大形為飛鳥,即為“飛鳥”兩字象形,諧“不注”,表不注時代。
鳥突出的爪即為“共”字,頭部為“工”字。此物即表不注時代所祭祀的共工帝。
為不周山祭祀中心(今賀蘭山賀蘭口)華不注大帝合祀圖譜。
圖左側有一龜。此龜即為共工的神主造像。製作者刻意突出其頭部,是為了表“工”字,且在頭尖部又特意寫了另一個“弓”字,以形成同音轉注的字偶關係,意在表音,就表這個“工”字。
遠古先民常在墓葬裏放一個龜,即為守墓神。
為秘魯古墓遺址。亡者頭部即表“工”字,雙手為刻意製成的“共”字,成永久狀。這等於利用亡者自身的造型而製作了個守墓神。
為印度河流域陶器。此物即為“共工”兩個字的巫變:用尾部刻意突出“工”字,四爪表“共”字。
為公元前5世紀歐洲彩陶作品。這件中古彩陶作品依舊可以看到華不注文明在歐洲傳播的痕跡。
此作品是以女人與獸的合體為形而塑。女人即表“女”字,諧“堯”。頭飾上的花朵即為“花”、“瓣”、“注”三字,諧“華不注”。下垂發辮為層級狀牙紋,表“台”字和“牙”字,即“台牙”兩字,諧“太堯”。項鏈表“台”字,諧“太”。舉翅表飛意,即表“飛”字,諧“不”,獸身即表“獸”字,合為“飛獸”,諧“不注”。翅下橫紋為“台”字,諧“太”,獸尾為“工”字,四爪表“共”字。
底座花飾為兩兩相並的“勳”字,即“並勳”,諧“放勳”。
此陶器所寫文字信息為:花、瓣、注、台、牙、飛、獸、共、工、並勳。
所表達文字內容為:華不注、不注(表不注時代)、太放勳——堯、共工。
以人手或獸爪表“共”字,且有意突出男性或雄性生殖器,這在遠古非常普遍。實則是為了表“共”與“工”。如三星堆文物。在安第斯山脈遠古文明中也有和此像一樣的彩陶製品,隻是被今人當作了性文化展品。
為紅山遠古石器。人物右手托物為獸頭C形身物,此物即為舜的神主造像,為“注舜”兩字合文。
獸頭表“獸”字,諧“注”。獸身為“勳”字,諧“舜”。合為“注舜”。遠古兩個勳,即並勳,為堯。單勳為堯之子——小堯,即舜。
人物所握之物為“工”字。這種持“工”的習俗,從古埃及至現在的非洲原始部落都可以看出。手持棍物則表“柱”字。
例
“解析”此圖隻解正中人像形物。
器腹正中一類人形造像。此人像為華族大帝——共工。
似人頭及腹部為“工”字,似雙手及雙腳為“共”字,合文“共工”。
腹部兩側為“拒”字,諧堯。四肢上方為“癸”字,“癸”字,字形出自葵菜之“癸”,“葵”字草頭為後世所加,為“堯”的同音相諧字。音由“五”字及衍生字“甲”字而生,從此字的字形可看出,仍保留其聲符。
雙腿之間為“工”字,此即表“工”字本意,即雄器。其上牙狀紋為“牙”字,諧堯,合為“堯工”。
此陶器解析文字信息為:共、工、癸、拒、牙。
所表達文字內容為:堯、堯工——共工。在遠古,帝共工神主造像隨著他的崇堯之風,由其族群帶到全世界。
為以色列境內岩刻,為帝共工的神主造像。
除此之外俄羅斯西伯利亞岩刻及我國賀蘭山岩刻均有發現。
例
“解析”器口為“五”字,諧堯。頸部牙狀紋為“牙”字,諧堯。其下“癸”字,諧堯。
器腹正中類似人形物為:人頭及頸部為“工”字,雙手及雙腳為“共”字,合文“共工”。雙腿之間為“工”字,其上牙狀紋為“牙”字,諧堯,合為“堯工”。腹部兩側為“拒”字,諧堯。其周圍為“癸”字,諧堯。
此陶器所寫文字信息為:共、工、癸、拒、牙。所表達文字內容為:堯、堯工——共工。
例
“解析”器口邊沿內側不明確,故此處不解。
器腹正中似人形物為:人頭及頸部、腹部為“工”字,雙手及雙腳為“共”字,合文“共工”。在“工”字的豎畫,刻意用紅色著重表示,是因為此筆亦為“柱”字。腹部兩側為“拒”字,諧堯。其周圍為“五”字,諧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