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西夏王陵概況(1 / 1)

西夏王陵,也稱西夏陵、西夏帝陵。有“東方金字塔”之稱,是西夏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陵墓所在地,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麵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西夏王陵坐落於寧夏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山前洪積扇地帶,距銀川市區大約35公裏。2001年,西夏王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夏是黨項羌人建立的西北割據政權。1038年,黨項首領李元昊建立了“大夏”王朝,因其位於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以西,曆史上稱之為“西夏”。西夏“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倚賀蘭山以為固”。是當時西北最強大的割據政權。後來被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所滅,共立朝189年,先後傳位10主,為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作出了不朽的貢獻。13世紀,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統一,並開始征伐西夏、金等周邊國家,西夏與蒙古連年交戰,迅速衰弱。1227年,成吉思汗率軍圍攻西夏國都中興府(今銀川市),西夏被迫投降。成吉思汗對西夏的頑抗非常憎恨,臨死前命令蒙古軍隊屠城。西夏在蒙古軍隊的屠殺下,白骨遍野,變成一片焦土。曾經強大一時的西夏王朝滅亡了,隻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築陵台,仍然默默地矗立在風雨中,展示著西夏王朝的昔日輝煌。

20世紀70年代,位於賀蘭山下的西夏皇家陵墓被發現,使得靜臥千年的西夏王陵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麵紗。西夏王陵陵區總麵積有50多平方公裏,東西寬約4.5公裏,南北長約10公裏,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平坦開闊。目前,共發現帝陵9座、陪葬墓254座。9座帝王陵組成一個北鬥星圖案,陪葬墓按星象布局排列。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西夏的9座王陵分別是太祖李繼遷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諒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獻陵、崇宗李乾順顯陵、仁宗李仁孝壽陵、桓宗李純祐莊陵和襄宗李安全康陵。西夏自景宗李元昊稱帝至末帝李睍亡國,共傳10帝,若加景宗追尊的其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則有12帝。西夏隻有9座王陵,後三代皇帝因死於成吉思汗滅西夏期間,故未能造陵。西夏王陵占地麵積均超過10萬平方米,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陵園分南區、中區和北區三個區域,其中以南區的裕陵和嘉陵最大,俗稱“雙陵”。西夏陵3號陵,塋域麵積15萬平方米,是西夏陵9座帝王陵園中占地麵積最大和保護最好的一座,專家認為該陵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泰陵”。泰陵四周築有夯土城牆,城牆內有廣場、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遺跡都清晰可見,布局十分整齊。城內分前、中、後三個部分,中部和後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其他建築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

西夏王陵的陵區地表發掘出大量的獸麵紋瓦當、花卉紋瓦當,虎頭紋滴水、綠琉璃瓦、白瓷板瓦、花紋磚、套獸、蓮花樁基,以及造型生動、高達1.5米的灰色和綠色琉璃鴟吻,精工製作的石雕欄柱和男女像力士石座等大型建築物件,顯現出昔日陵區的宏偉規模和肅穆景象。

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西夏陵進行了發掘,主要有桓宗莊陵和四座陪葬墓、四個碑亭及一個獻殿遺址,從中發現了一些很珍貴的西夏文物。莊陵是一座長斜坡墓道的土洞式墓,墓道長49米,距地表24.6米。墓室由中室和東、西配室組成,不作磚室,隻在四壁砌護牆木板。出土文物有金銀器、珠飾、銅器、甲片、銅鈴、瓷器等,此外還有矛、劍、高足碗、瓶等殘件,以及在盜坑堆土中發現的金帶飾、西夏錢幣、宋朝貨幣、雕龍欄柱和雕刻佛教經語的經幢等文物。碑亭中出土了西夏文、漢文殘碑3000多塊。陪葬墓的墓室為圓角方形,出土文物有鎏金銅牛、石馬、石狗等隨葬品,還有幾百塊西夏文、漢文殘碑以及唐宋貨幣、絲織品等。西夏陵出土的大量文物,為研究西夏曆史、政治、經濟、文化、建築、宗教和帝王宮廷生活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研究發現,西夏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王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