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章越活越年輕 人體的指揮中心:神經係統
1.人體的信息網絡
在人體活動中,各組織器官並非是各行其是的,而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這種聯係和製約是通過神經和體液的信息交換來實現的。
神經係統包括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兩大類,是體內極為重要的調控係統。人體的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生殖、運動、內分泌等係統及感覺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發育、睡眠、心理、免疫等各種生理現象,無不受神經係統的影響和支配。
神經係統還能借助感受器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使機體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與統一。任何中樞都不是孤立地活動著,而是相互溝通相互關聯的。
中樞神經係統包括大腦、小腦、腦幹、脊髓。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部,它能將來自體內外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與分析,然後作出正確判斷,發出命令,指揮機體的活動。
小腦與軀體活動的反射調節密切相關。腦幹由延髓、腦橋、中腦和間腦組成,許多調節內髒活動的中樞,如呼吸、心血管、飲食、體溫、內分泌等都在腦幹。脊髓主要是傳導通路,能把外界和體內的各種刺激瞬間傳送給大腦,並把大腦的命令傳到周圍器官,起著上通下達的作用。
周圍神經係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自主神經(植物神經)。腦神經共12對,主要管理頭麵部的肌肉、皮膚以及視、聽、嗅、味等器官;脊神經有3l對,主要管理軀幹和四肢肌肉、皮膚的運動和感覺;自主神經又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類,主要支配內髒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如心跳、呼吸、消化等,二者作用相反又相互製約。
如果神經係統受到損害,則可出現意識、認知、運動、感覺、反射等神經功能的異常和疾病,也會出現其他係統器官的症狀。如果神經係統的運轉全部失靈,便會危及生命。
2.神奇的腦部結構
腦位於顱骨內,由腦膜保護,懸浮於腦脊液中,平均重量為1500克,約占體重的2%。腦脊液對腦起著彈簧墊的作用,在腦脊液的浮力的作用下,腦隻有50克。這種浮力使腦在激烈運動或是撞到什麼東西上時,減小衝擊力和加速度,盡量減小腦震蕩等對腦的損傷。
腦脊液是在腦室內部和腦室頂端的脈絡叢處形成的。腦室內部和頂端的軟膜上鑲嵌著血管,有的部位形成血管網。軟膜緊緊地貼在覆蓋在腦室外表的上衣細胞上,外麵的毛細血管網像葡萄藤一樣彎彎曲曲地連成線形,這種特殊的結構就是脈絡叢。
血管從外麵延伸到脈絡叢處被室管膜細胞隔斷,無法進入腦室。脈絡叢附著的部分室管膜細胞發生特殊的變化,血液中的血漿在此處過濾後形成腦脊液。
腦由大腦、小腦及腦幹三大部分組成。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兩者由神經纖維相連。其中最大的一束被稱為胼胝體,胼胝體中的神經纖維來自新皮質的聯合區,是左右半球的聯合區進行信息交換的重要線路,因而對思考起著重要作用。
連接左右半球的除了胼胝體外,還有前連合和海馬連合等纖維束,這些神經纖維主要負責左右半球舊皮質之間的信息交換,這些信息與本能有關。
每側半球的表麵覆蓋著灰色的皮質,稱為大腦皮質。皮層從外部看,分布著許多溝回,這些溝回增加了大腦的表麵積。成人的大腦皮質表麵積約為1/4平方米,約含有140億個神經元胞體,它們之間有廣泛複雜的聯係,是高級神經活動的中樞。
大腦皮層能接受來自全身神經的信息,並直接指揮身體的運動,比如彎曲手指頭、行走等。這裏也是理解感官刺激的地方,接受來自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的信息,並分辨出顏色、聲音、味道、氣味和觸覺。大腦皮層還能收藏記憶信息。
皮層由於進化史上出現的先後不同,分為古皮層(由海馬及齒狀回組成)、舊皮層(由嗅皮層及部分海馬旁回組成)以及新皮層。新皮層在進化過程中出現最晚,大約有100億多的神經細胞,約占整個皮質的96%。
小腦位於大腦的後下方,顱後窩內,延髓和腦橋的背麵,可分為中間的蚓部和兩側膨大的小腦半球。小腦是運動的重要調節中樞,有大量的傳入和傳出聯係。
大腦皮質向肌肉發出的運動信息和執行運動時來自肌肉和關節等的信息,都可傳入小腦。小腦經常對這兩種神經衝動進行整合,並通過傳出纖維調整和糾正各有關肌肉的運動,使隨意運動保持協調。此外,小腦在維持身體平衡、對內髒機能活動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腦幹自上而下由間腦、中腦、腦橋與延髓組成,是脊髓向上的延伸部分。間腦圍繞第三腦室,由丘腦上部、背側丘腦、側丘腦、丘腦下部、腹側丘腦組成。腦橋分為兩部分,前部較大,後部較小,稱為被蓋。被蓋部分由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組成的散狀結構,稱為網狀結構,其纖維上行達中腦,下行達延髓。延髓由脊髓轉變而來,呈圓錐狀,在腦橋下部。
腦幹中有些部位專門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人體基本的生命活動。如果這些部位受到損傷,心跳和呼吸就會停止,從而危及生命。
人類對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宏觀宇宙的自然界,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腦卻仍然知之甚少。人們對腦的認識,還處在一個比較膚淺的階段。
研究發現,腦中蘊藏無數待開發的資源,而一般人對腦力的運用不到5%,剩下待開發的部分,是腦力與潛能表現優劣與否的關鍵。
3.腦幹的組成
大腦半球在動物進化過程中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而就脊椎動物整體而言,腦幹的結構大體相同。這說明腦幹對於維持包括人在內的動物的生命起著重要作用。
延髓,顧名思義,就是脊髓延長部分的意思。延髓中有維持心跳、血壓、呼吸、吞咽、咳嗽、打噴嚏、身體平衡等生命活動的重要中樞。腦橋在延髓上方,它不僅有溝通大腦和小腦之間信息的功能,而且還與聽覺、頭部的感覺、咀嚼和支配麵部肌肉的活動有關。
中腦位於腦橋上方,腦幹背麵的四個丘體被稱為四疊體,下麵的一對丘體叫下丘,它是聽覺信息的中轉站。拳擊運動中本能地躲避對方進攻的反射行為,就是這一部分在起作用。
此外,中腦中還有一束纖維由大腦半球下行至此,這就是大腦腳。大腦腳的背麵有一組含有黑色素的神經細胞群,用肉眼看上去呈黑色,所以被稱為黑質。這組神經細胞群為多巴胺能神經元,黑質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的死亡會誘發帕金森病。
間腦位於中腦和大腦之間,分為上丘腦、丘腦和下丘腦三部分。下丘腦的作用是控製自主神經,調節體溫、飲食、飲水和性行為等本能行為,以及內分泌係統的活動。
上丘腦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鬆果體。丘腦是間腦中最大的一部分,沿著脊髓和腦幹上行的大部分感覺信息,經丘腦中轉後被傳送到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
丘腦它相當於大腦的分配中心,將各種信息按其感覺線路發送到大腦皮層的合適部位,它能感受疼痛,但是無法分辨出被裁紙刀割的疼和被粗齒鋸鋸開的疼之間有什麼區別。
丘腦之內有扁桃體狀的邊緣係統,這個係統與人類神秘莫測的感情有關,而且還控製了諸如消化、心跳、嗅覺等最基本的日常生理活動。
4.小腦與運動
小腦顧名思義,就是體積很小的腦。小腦皮質為灰質,由小腦溝和小腦回構成,小腦回比大腦回要小得多。小腦皮質的下麵是白質,裏麵埋藏著小腦核。
小腦皮質中有一種大型細胞叫浦肯野細胞,傳入小腦皮質的信息就集中在這裏。它還參與對信息的反應,把信息傳送到大腦皮質及腦幹中。
小腦主要起著比較測定裝置的作用。酒精有抑製小腦活動的作用,觀察一下醉酒者的行動,就會明白小腦的比較測定裝置這一功能發生障礙是個什麼樣子。
即使閉上眼睛,我們照樣能利用小腦的比較測定裝置這一功能用手指順利地摸到鼻子。但是,如果小腦的功能發生障礙,手指就會偏離目標,無法準確地摸到自己的鼻子。
當大腦皮質運動區發出的運動指令由脊髓下行,隨意運動即將開始,同時運動區沿伸出的神經纖維的分支向小腦皮質發出信號,把即將開始的運動的有關信息傳遞給小腦皮質。
與此同時,分布於關節和肌腱中的感受器發出的信息,以及來自平衡覺的信息會隨時被輸入小腦皮質。小腦把實際執行運動的效果和運動區最初製定的運動程序相比較,若發現有偏差,就會向執行係統,即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發送信號,然後通過丘腦傳遞給大腦皮質的運動區,把有偏差的地方糾正過來,使運動得以協調地進行。
打球和騎自行車的技巧與小腦密切相關,如果小腦掌握了這些技巧,很多動作就能通過小腦自行完成。小腦的這種記憶叫做熟練記憶,體育訓練就是利用小腦的記憶力來提高技能。
5.腦也會放電
人類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產生一些電振動,即所謂的腦電波,並伴隨著生命活動的全過程。腦電波的頻率視精神活動狀態而定。熟睡時,振動最慢;清醒時,振動較快。
腦電波根據其振動頻率分為四種。思考時,振動頻率為每秒14~30次,稱為β(Beta)腦電波;身心鬆弛,比如快入睡時,振動頻率為每秒7~14次,此為α(Alpha)腦電波。還有θ及δ兩種更慢的腦電波,在熟睡時出現。
胎兒時期,腦電波振動頻率最慢,主要是δ腦電波。出生後,直至4歲前,仍是以δ腦電波為主。隨著成長,腦電波頻率亦逐漸增加,4~7歲的兒童,主要以θ腦電波為主。
到了7~14歲,腦電波頻率繼續增加,達到α水平。此時的兒童極富想像力,學習快捷。步入成年,腦電波頻率達到最高的β水平,此時的思想變得複雜和理性。
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負責數字、語言、邏輯及分析;右腦負責音樂、美術、想像、創造等。左腦的天然波形是β,而右腦的天然波形是α。
青年人大多數都是隻用左腦思考,甚少會運用右腦,因而阻礙了大腦的均衡發展,而且限製了自己的智力。如果左右兩半球能協調工作,思考能力和效率會提高數倍以上。
天才之所以腦力過人,是因為他們的左右腦經常維持在一個同步協調狀態。每當思考一個問題時,不是單純地隻用左腦,而是左右腦一起合作。
隨著左右腦同步協調,上下腦的溝通也會增加,即有意識及潛意識精神會連接起來。左腦通常是潛意識精神的過濾器或監察者。當腦電波降低至α時,左腦活動即邏輯思維減少,對潛意識的監督放鬆,因而允許潛意識的感情、直覺、自我形象等方麵有更大的表達。
最明顯的是晚上做夢時,隨著人們的入睡,腦電波慢慢由β跌到α。左腦對潛意識的監督也越來越放鬆,於是潛意識便自由地表達出來,顯現為夢境。
事實上,研究顯示,在α狀態時,人們不但學習能力提高,而且許多潛意識的感情或態度問題,亦會得到解決。聽音樂、充分地睡眠,有利於左右腦的同步協調,腦力因而大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聽音樂,不要熬夜。
6.大腦與性別
一般來說,男性的空間感比女性強,而女性的語言能力占優勢。雖然男性的腦比女性的大10%,女性的神經細胞卻比男性的多1l%,這些多出的神經細胞緊密地聚集於語言中樞,因此女性有更強的理解語言、識別音樂的旋律和口頭表達能力。
據說,智商中與動作相關的基因存在於Y染色體上,男女在空間認知能力上的差異來源於這一基因。但有研究報告證實,患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的女性空間認知能力測試的成績很好,而由於睾丸功能障礙導致雄激素先天分泌不足的男性空間感很差。所以,雄激素很可能在胎兒期與空間能力的發展有關。
激素不是腦科學研究人員發現所做的唯一的與性別有關的發現,他們知道女性的胎兒的腦比男性發育得快。胼胝體是連接大腦的兩個半球的橋梁,女性的比男性的大。
男女的大腦在感情和行為發源地的大腦邊緣係統也有許多差異。男性的這一控製行為和攻擊性的區域高度活躍。而女性的與脾氣有關的邊緣係統的腦回則不甚活躍。如果說男性的邊緣係統燃燒的是熊熊大火,女性的則是閃爍的火星,所以男性更易發怒、富有攻擊性,而女性則相當溫柔。
7.認識的過程
感覺和知覺這兩個詞經常作為同義詞使用,但它們多少還是有些區別的。我們感覺白、黑、紅、辣、甜這些最直接的信息叫做感覺。
來自外界的刺激不隻表現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的感覺等5種感覺,還包括其他一些我們並沒有意識到的感覺,例如肌肉和關節的感覺等。
光、聲音、化學物質和壓力等物理或化學的刺激,分別通過各自的感覺感受器轉換為神經信號,最終被送入大腦皮質並上升為意識。
知覺是高於感覺的,它是把來自感覺器官的信息和以前的經驗相對照,重新組合、比較而形成的新感覺。例如,冰冷的感覺和重壓的感覺混合起來產生的濕淋淋的感覺就是知覺。
時斷時續的聲音和各種音色的聲音混合起來,此時聽到的則是那些斷續傳來的聲音之外的東西。日常生活中體驗過的饑餓感、疲勞感等,都是很複雜的現象,也可看做是知覺。
認知是比知覺更高的過程,它把來自知覺的東西和過去記憶中的數據相對照,並賦予其社會、文化意義。來自感覺器官的信號在大腦皮質的感覺區上升為意識時,腦內的認知體係在輸進來的數據的基礎上開始活動,於是就能夠判斷出看到、摸到或是聽到的東西了。
8.腦的邊緣係統
大腦邊緣係統位於新皮質下,由嗅球、嗅束、內嗅皮質、杏仁核、海馬、扣帶回等部分組成,是一個與個體生命的維係和種族延續等動物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重要中樞。
大腦邊緣係統還與下丘腦聯係密切,能調節自主神經係統和內分泌功能,同時還控製著攻擊行為、逃避行為、飲食行為和性行為等一係列本能行為。
不過,人是不能光依靠本能而生存。人對於後天所學到的東西的記憶也非常重要。海馬是大腦邊緣係統的成員之一,它就起著記憶的作用。
記憶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很多類,從記憶持續的時間來講可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從記住的信息種類來講可分為認知記憶和熟練記憶。
簡單來講,因回憶起曾經看到過的事物,如事件、風景等而產生的意識叫做認知記憶,也叫陳述性記憶,而在無意識中重複已熟練掌握的技能或是條件反射則是熟練記憶。
如果切除某人包括海馬在內的顳葉內側部分,那麼日常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立刻就會忘掉。但過去的記憶依然留在他的腦海裏,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這說明海馬隻能在短時間內保存記憶,而不是一個能永久儲存記憶的地方。
熟練記憶是關於身體運動的記憶,它的形成與海馬無關,是在以小腦為中心的神經回路中形成的。長期的認知記憶不是由海馬來儲存,那麼它到底儲存在什麼地方呢?
據有關研究顯示,認知記憶是儲存在大腦的聯合區的。但大腦的聯合區很大,到底在哪個部位還有待研究。也許不同的認知記憶可能儲存在不同的部位。
此外,大腦邊緣係統還與各種情感反應以及產生這些情感的動機有著密切關係,它左右人的行為,誘使愉快的感覺反複出現,而拒絕或回避不愉快的感覺。
實驗證實,刺激或破壞動物的杏仁核,將會引起動物情感上的巨大變化。例如,破壞猴子的杏仁核及其周圍的大腦皮質,它的情感反應會變得遲鈍。
另有研究證實,雄犬的杏仁核及其周圍的大腦皮質被破壞後,會出現企圖和兔子交配,甚至對人也可表現出性衝動的行為。這是一種無法區分性對象的精神障礙的表現。
由此可見,大腦邊緣係統它通過杏仁核接受外界刺激,做出生物學上的價值判斷,從而引起愉快、不愉快和恐懼等情感反應。正是這種價值判斷決定著生物體采取什麼行為。
9.食欲中樞
攝食行為是一種本能,餓了想吃東西,飽了自然就不再想吃了。那麼,吃飽和饑餓的感覺是怎樣產生的呢?
動物實驗的結果證實,腦內掌管飲食的部位是下丘腦。如果從外麵破壞兩側的下丘腦,動物就會停止進食,最終衰弱而死。如果用電流刺激下丘腦外側區,動物就會得到開始吃東西的信息而停止其他行為。可見,饑餓中樞位於下丘腦的外側。
如果破壞下丘腦腹內側核這組神經細胞群的話,動物就會出現過度進食症狀,導致肥胖。這一部位叫做飽食中樞,被破壞的結果是永遠不會有吃飽的感覺,於是不停地進食。
饑餓中樞和飽食中樞的神經元有感知血液中葡萄糖等化學信號的作用。饑餓中樞的神經元又叫葡萄糖感受性神經元,它在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時活動,當葡萄糖的濃度上升後神經元的活動則受到抑製。
飽食中樞的神經元又名葡萄糖敏感神經元,當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上升時,神經元的活動加快。也就是說,血糖值下降,則饑餓中樞的神經元開始活動,促成攝食行為的產生;而血糖值上升,飽食中樞的神經元則開始活動。
10.體內生物鍾
地球上的生物是在24小時為一晝夜的變化規律中進化的,因此它們的日常活動和身體的活動也以24小時為一周期進行。這一規律叫做晝夜節律。
準確地說,控製晝夜節律變化的並不是日常生活中的24小時,而是腦內分化出的時鍾。鳥類和爬行類以鬆果體代替眼起著體內時鍾的作用。
哺乳類的體內時鍾位於視交叉的正上方,這裏有一組神經細胞叫視交叉上核。視交叉上核接收來自視神經的信息,準確調節腦對明暗規律的反應。如果動物的視交叉上核被破壞,動物表現出的晝夜節律則消失。人體內也有視交叉上核,也正是這組細胞在起著時鍾的作用。
研究人員做過實驗,他們把大鼠飼養在12小時光線充足、12小時黑暗的環境中,結果發現大鼠的活動呈明顯的周期性,在光線充足時活動量小,在黑暗時活動量大,表現出其夜行動物的本性。如果把明暗的時間顛倒過來,開始的時候大鼠的活動量會維持原狀,在光線充足時不停地活動,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和新的明暗周期同步,表現出新的規律了。
明暗周期顛倒後的一段時間內依然保持原有規律的這種現象,與時差帶來的頭腦混亂是一個道理,都是體內時鍾尚未適應新的明暗規律時出現的一種混亂狀態。
有報告證實,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後,視交叉上核的神經元急劇減少。於是睡眠變得沒有規律,夜裏在醫院來回走動就是這一原因引起的。
人體內的生物鍾是人類對大自然作出的一種適應性選擇,也是一切生物在進化的漫長過程中獲得的適應環境的一種手段。撥準體內生物鍾,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眠食定時,對維護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神經係統的養護
1.腦功能的維護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腦細胞的數目在出生時就確定了。人類的大腦平均包含約140億個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不會像皮膚細胞那樣可以重新補充,長期緊張或者酗酒會造成神經細胞的不可逆性損傷。歲月與其他因素也會使它們受損失,人到中年後會開始失去神經細胞。
要腦好好的工作,就愛護腦。“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做法對腦是不成的。如果用正確的營養滋養腦,給予腦以足量的精神刺激,並且有充分的體質鍛煉,大腦它會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人們忠實地服務。以下就是關於如何保養的幾點提示。
◎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B6協助機體產生神經係統的傳導力,使腦細胞相互之間不斷地傳遞信息,有助於加強記憶。要想獲得充足的維生素B6,要多攝入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冷凍或加工過的蔬菜有可能失去15%~70%的維生素B6含量。
◎卵磷脂的好處。
最近的研究發現,卵磷脂是老年性癡呆的克星。因為,卵磷脂是腦內轉化為乙酰膽堿的原料,乙酰膽堿則是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一種主要神經遞質,可增強記憶、思維、分析能力,使人變得聰明能幹,延緩衰老。卵磷脂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大豆、魚子、豬肝、芝麻、山藥、蘑菇、花生等,腦力勞動者要時常加以補充。
◎記著補硼。
微量元素硼對於人的記憶力、注意力集中、運動技能極有好處。花生中富含硼,但需注意的是花生油脂含量高,熱量充足。梅脯、葡萄幹、蜂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硼。
◎別忘記鋅。
鋅是一種有助記憶的元素,可以提高神經元功能。蝦含鋅最高,牛肉、瘦豬肉中也含有豐富的鋅。需要注意的是,體內含鋅太多會引起惡心、嘔吐甚至導致動脈硬化。
◎乙醇的害處。
乙醇會隨意殺死腦細胞,長時間後,還可以引起記憶力喪失,使肌肉喪失活動能力。合適的飲用量如每周一杯啤酒或混合飲料幾乎不會造成什麼麻煩,但千萬不要過量。
◎積極鍛煉。
體育鍛煉能促進大腦健康,並開發創造力。這也許是由於體育鍛煉增強了心血管功能,因而大腦可以從血液中獲取更多的氧氣和其他養分,甚至可以獲取更多的血流。
在動物實驗中,將運動滑輪置於鼠籠中觀察老鼠的行為,結果發現那些常做運動的老鼠體內的神經生長因子的含量比蟄伏的老鼠高。
神經生長因子的增加並不僅僅是出現在腦的運動中樞,大腦中與認識、學習和記憶有關的結構中,神經生長因子的含量也會升高。
◎常用腦。
俗語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腦也是如此,隻怕不用,越用越靈。長期懶散不動腦的人,會加快衰老的過程。腦就像機器一樣,長期不用就會生鏽。
研究發現,接受過高等教育並在一生中保持大腦活躍的人,比教育程度低、接受挑戰較少的人多40%更長的樹突,而且其患早老性癡呆症的機會隻相當於其他人的1/3。
◎給腦充電。
睡眠充足,是給腦充電的好方法。因為睡眠時,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兒童最少每天要保證8小時以上的睡眠,成人每天要保證7小時以上的睡眠。
睡眠要講究質量,即要睡得深、香甜。腦力勞動者還要養成午休的習慣,哪怕是睡上半小時或打個盹,對大腦疲勞的恢複也是有好處的,能給腦的工作帶來生機。
當受到損害、疲勞、身體狀況欠佳或患有急性病影響到腦本身時,仍然勉強堅持工作和學習,此時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損傷腦細胞,此時還是以休息為上策。
◎呼吸新鮮空氣。
大腦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氧。成人腦重占體重的2%,但其對血液中氧的消耗量卻高達25%。腦內血管分布密度極高,血液量占全身血流量的l/6。血液運行是輸送氧氣和營養,並帶走代謝廢物。所以,居住和辦公之處要保持通風,使之能經常吸到新鮮空氣。
◎維持正常血壓。
高血壓降低思維速度,使人遲鈍,損害短期記憶。最糟糕的是,高血壓會導致永久性的大腦結構變化以及組織損失,在語言、記憶、方向辨認等方麵出現障礙。
◎戒煙。
長期吸煙會出現神經過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等大腦受損表現。所以,為了維護腦的健康,最好不要吸煙,可用一杯淡茶取代之。
◎避免腦部疾患。
腦外傷、早老性癡呆症、帕金森氏病、腦炎、中風等腦部疾患,都可損傷神經細胞,可引起腦功能的異常。
2.健腦精神餐
音樂是一種語言,通過7個音符的靈巧組合,將喜、怒、悲、歡融入其中,寄托了真善美的意境與情感,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共鳴,能使腦的生理達到最佳狀態和理想境界。
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而且對健康有益。悅耳動聽的樂曲,可調節神經係統和內分泌功能。研究證實,欣賞優美動聽的音樂,可降低血壓,推遲衰老,喚起某些失去的記憶。
和諧的音樂不僅能使大腦得到休息,還能鍛煉左右腦的協作能力。因為傾聽優美歌曲時,首先感知的是聲音和曲調,這是由右腦分管的。而對歌詞的理解,則由左腦分管。
對一般人來說,喜歡欣賞音樂和學點唱歌是健腦的益智之舉,也是開發右腦良策之一。不過,健腦音樂應根據自己的愛好、情趣及欣賞水平,選擇自己喜愛的樂曲。欣賞音樂時,音量不宜過大,最好控製在60分貝以下,每次可聽1小時左右。
3.避免受到情感創傷和壓力
受到創傷,大腦某些係統會變得高度亢奮,以備對付更多的麻煩。此時,人們會出現睡眠不佳、情緒化、害怕和焦慮,以及經受許多身體的症狀,像頭痛、肌肉緊張等。
另外,壓力荷爾蒙對大腦功能有著直接的負麵影響。研究發現,慢性的或持久的壓力釋放某種荷爾蒙會殺死海馬體的細胞,而海馬體則是位於顳葉裏麵的主要記憶中心。
情感創傷就像身體創傷一樣,能改變大腦的功能,幹擾大腦的發育,甚至帶來負麵的影響。每天生活與工作的壓力,或者是由於有沒有了結的情感創傷,都會傷害大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