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調解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糾紛解決機製,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治理手段。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尖銳、複雜,妥善處理好社會矛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人民調解低成本、高效率的特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替代的機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已於2011年1月1日實施,《人民調解理論與社會管理創新》論文集的出版正值《人民調解法》實施一周年之際,也恰逢上海政法學院“人民調解”專業建設之時,因此該論文集的出版,既是對上海市及相關省市人民調解實踐工作的理論梳理和經驗總結,也是對設置人民調解專業合理性的進一步論證。
《人民調解理論與社會管理創新》一書圍繞“人民調解法製化建設”這一主題,從“人民調解與社會管理創新”、“人民調解的專業創設”、“人民調解的工作體係”、“人民調解的司法確認”、“訴調對接製度”、“人民調解的專業分工”、“人民調解的工作方法”、“人民調解的組織建設”八個方麵進行論證,對理論和實踐中遇到的難題進行探討。論文從宏觀到微觀,從社會管理創新到媒體參與人民調解,從工作實務到專業建設,理論性和實踐性兼備,普遍質量較高。從總體來看,其主要特征有:一是論文數量多,作者來源廣、層次高。論文的作者既有高等院校的教師、法院的法官、黨政機關的公務員,也有長期從事人民調解工作的調解員和律師,作者具有廣泛性。二是論文內容豐富,涵蓋了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製度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等各個方麵,還有跨學科研究、比較研究的成果,呈現了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研究的特點。三是論文視野開闊、立意高、理論創新的亮點突出,不少論文從社會管理創新的角度,就人民調解製度建設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見解,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四是論文來自實踐又高於實踐,已經突破了經驗總結和一般層麵的比較研究,理論提升比較充分,許多建議具有比較豐富的操作性內容,實踐指導性強。
人民調解製度向來有“東方經驗”的美稱,有傳統的文化土壤,又有現代的社會需求,是化解社會矛盾、節約訴訟成本的有效手段,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中外各國實踐證明卓有成效的糾紛解決方法之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各方麵、各階層多元化的利益需求進一步凸顯,社會的法律需求日益增長,社會管理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糾紛要求人民調解組織從法律和道德的結合上找到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實施,人民調解在我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重視和更為廣泛的應用,各行業實務工作部門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民調解員。人民調解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任務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人民調解的人才需求呼喚著高等院校有所作為。因此,在高校創設人民調解專業方向就成了擺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麵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僅政法戰線需要大量法律人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所需要的複合型、應用型人才也呈現崗位多元、數量擴展、需求持續的特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既是全社會的任務,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機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製定和實施,已經確立了人民調解的機製和製度,創建人民調解專業就應當是高等教育特別是政法類高等教育的新任務、新課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日益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海高等院校正在全麵推進“085工程”的建設。“085工程”就是要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重點,重點加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係建設、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建立健全教學評價體係,進一步增強高校培養創新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按照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實際需要調整專業設置。《人民調解理論與社會管理創新》一書正是積極應對社會的人才需求,從多方麵論證了培養人民調解專業人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