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西南地區節水農業發展的長期對策有哪些?(1 / 1)

我國是水資源不足的國家,幹旱對農業的危害要大於其他任何一個自然災害,幹旱造成的損失,相當於其他各種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西南地區的幹旱缺水已成為製約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在水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要實現農業持續發展,必須發展節水抗旱農業,堅持節水與抗旱相結合,實行綜合節水抗旱措施。

(1)充分認識水資源的緊缺,堅持節水農業發展道路 在水資源的利用上,必須徹底消除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充分認識水資源的緊缺性。西南地區解決未來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不能走大幅增加用水量的道路,必須更新觀念,真正認識“水是一種有價值的有限的資源”。今後農業的發展要在農業用水量幾乎是零增長的條件下,走節水農業的道路,才能保證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

(2)以提高降水利用率為核心,努力提高水資源開發程度 西南地區水資源主要來自降水,而水利設施數量相對不多,造成區域內可控製的水資源數量少和季節調劑的保證率低。為此,應大力加強水利建設,通過建設山丘水庫群、跨小流域調水工程、河流提水工程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和調節力。在山丘幹旱較重的地區,修建各種形式的梯田,攔蓄雨水,避免衝刷,增厚土層。受地貌條件的限製,西南地區應該大力支持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大力修建小山塘、小水庫、小泵站、水池、水窖等“五小”工程,以充分利用水資源,提高降水利用率。

(3)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生物節水技術 西南地區在農業生產上對生物節水措施重視不夠,原有的生物節水技術水平不高,存在單一化、配套差和整體效益低的問題。在生物節水方麵,應加強下麵幾方麵的工作:

①農業結構調整:根據當地幹旱發生規律,因地製宜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合理配置農、牧、草、林結構,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保持農業發展與自然的協調。

②節水作物品種篩選與應用技術:通過調整作物布局,因地製宜地壓縮需水量大的作物和易旱作物,選擇耗水少、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種,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發展秋冬農業,建立節水型高效種植製度。

③節水農耕農藝技術:成功的技術有地膜覆蓋、秸稈還田、增厚土層、格網式種植、適雨播栽、節水灌溉、水肥耦合和化控保水等8大技術體係,應進一步組裝完善,形成區域性節水種植規範。

④植物籬(埂)技術:發展多年生、根係發達、適生力強、萌發性好的植物建籬(埂),特別是經濟植物籬(埂)如瞦草、金銀花、茶、桑、飼草、果等,能十分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坡耕地雨水蓄集,並能增加農民收入,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