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張阿繡頂著炙熱的驕陽,瘦弱的身子彎腰背起一大簍子青草,顫巍巍的一步一個腳印沿著崎嶇的山路行走,邊走心裏邊想。
還記得當初莫名其妙的到了這個古代,華麗麗的從現代白富美變成了農婦張阿繡。
張阿繡的家在杏花村,卻是家徒四壁,家裏呢有一個年邁的婆婆和兩個年幼的小姑子!
沒錯,我們的張阿繡如今十五歲,她已經成親了!
她婆婆徐氏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陳大郎,他今年二十四歲,二兒子叫陳二郎,他今年二十三歲,三兒子叫陳三郎,他今年二十二歲。
兩個小姑子長相都很漂亮,大一點的叫陳雲梔,今年十一歲,小一點叫陳雲梅,今年九歲,據說陳雲梔出生的時候,正好是山上梔子花開的時候,反之,陳雲梅當然是臘梅花開的時候生的。
張阿繡的相公是陳三郎,因為已經分家,所以陳大郎和陳二郎帶著各自的媳婦住在村西頭的瓦房裏,陳三郎是徐氏最小的兒子,自然格外疼愛,於是徐氏就在相公陳長江死後,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女兒和陳三郎住在了一起。
陳長江之前是做木匠活的,手藝極好,人家如果要做木匠活,肯定會請他去,所以陳家積攢了一些銀子,但是為了給兩個兒子娶親花費了不少,於是呢留給陳三郎的銀子自然是不多了。
直到陳三郎成親,徐氏也沒有帶著兩個女兒離開,而是一直想著幫襯陳三郎,如今陳三郎家是村裏最破的,三間茅草房子,一到冬天,屋子裏都是冷氣肆飆。
再說張阿繡,她是隔壁村楊樹村人,是楊樹村張屠戶的獨生女,張屠戶中途得女,自然格外寵愛,他就這麼一個女兒,所以家裏格外的慣著,直到張屠戶得了重病,需要醫治,家裏的錢財快用光了,張屠戶的妻子薑氏便咬牙拿著一塊臘肉陪著笑臉央著楊樹村的張媒婆給女兒找個好婆家,一定要外村的。(自己村的都曉得張阿繡是好吃懶做的主)
那彩禮錢可以用來醫治張屠戶的重病,順便衝喜。
正好徐氏為陳三郎的親事找了杏花村的許媒婆去說媒,巧合的是張媒婆那天正好去鎮上買布和許媒婆碰上了,於是兩人一合計,這張家女兒和陳家兒子的婚事就這麼湊合上了。
隻是媒婆嘛就那張嘴兒厲害,把懶惰的不得了的張阿繡說成了勤快的不得了的賢妻良母類型的姑娘。
陳家人想著陳三郎的年紀也大了,都二十二歲了,屬於杏花村的大齡剩男,既然對方姑娘那麼好,就答應了吧。
陳三郎是老實巴交,且憨厚的男子,不會什麼甜言蜜語,自然杏花村好看一點的女子都瞧不上他,更何況家裏還有兩個未出嫁的女孩子,那負擔重著呢。
有眼色的未出嫁的姑娘自然是要考慮最實際的吃飯問題的,所以呢,他這年紀越大越難找對象。
而張阿繡家呢,薑氏很清楚自己的女兒除了臉蛋漂亮和好吃懶做之外,她什麼也不會,所以盡管陳三郎家中條件很差,她依然願意將女兒嫁給陳家,再說陳家的彩禮也不算少,當然那陳家的彩禮錢都是東拚西湊來的,薑氏不想知道罷了,她心裏自然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