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合是用膠黏劑將兩個或多個物體連接在一起的過程,是一項古老而又實用的技術。人類使用木材膠黏劑有著悠久的曆史,從考古發掘中發現,在3000年前的周朝已開始使用動物膠作為木船的嵌縫密封膠;公元前200年,用糯米漿糊製成的棺木密封劑,再配用防腐劑及其它措施,即使是在2000多年後棺木出土時屍體不但沒有腐爛,而且肌肉及關節仍有彈性,從而轟動了世界。在國外,聖經的創世紀中就有2000年前用木材的樹脂嵌填航行於地中海船隻的記載,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人則從金合歡樹中提取阿拉伯膠,從鬆樹中收集鬆脂製成天然膠黏劑,從動物骨骼中提取骨膠,還用白土與骨膠混合,再加上顏料,用於棺木的密封及飾塗。
在我國和日本都使用骨膠膠合鎧甲、刀鞘,並且用來製造弓這類兼具韌性與彈性的複合木質材料製品,這在我國的文化發展史上起過不小的作用。至於人們從狩獵活動中發現血液的膠合性也有很長的曆史,即使是在今天,豬血、老粉(碳酸鈣粉)在我國家具製造的粘合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膠合技術在裝飾器物和鑲飾家具製造上的應用也已有數千年曆史。早在4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利用生漆作膠黏劑和塗料製成既實用又有工藝價值的器具,而目前人們能在博物館中見到許多出自古埃及和羅馬時代具有鑲飾的家具。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膠黏劑的需要量逐漸增加,膠黏劑的生產由分散的手工作坊向工業化發展。1690年荷蘭首先創建了生產天然膠黏劑的工廠,英國在1700年建成了以生產骨膠為主的工廠。19世紀,瑞士和德國出售了從牛乳中提煉出來的膠黏劑——酪朊。19世紀出現了酪朊與石灰生成的鹽所製成的固態膠黏劑。在大戰前後除酪朊外,血纖蛋白、大豆蛋白曾一度占主要地位,同時美國曾采用了比用骨膠要經濟得多的澱粉用於膠合板的生產。
實際上,早期的膠黏劑是以天然物為原料的,而且大多是水溶性的。但是,20世紀以來,由於現代化大工業的發展,天然膠黏劑無論是產量還是品種方麵都已不能滿足要求,因而促使了合成膠黏劑的生產不斷發展。
合成樹脂膠黏劑的生產是從1909年Baekeland發明工業酚醛樹脂開始的。1912年出現了用酚醛膠黏劑膠合的膠合板,不僅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膠合板的耐久性和膠合強度,從此以後,膠黏劑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始用聚醋酸乙烯酯和三聚氰胺樹脂,這兩種膠黏劑一問世,就被很好地用在了人造板貼麵及家具裝飾上。由於聚醋酸乙烯酯乳膠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是一種優良的水溶性膠黏劑,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可取代傳統的酪朊、骨膠等天然膠黏劑,在木製品加工行業中逐步占有主導地位。
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脲醛樹脂的工業化生產,在曆經了幾十年的技術變革後,脲醛樹脂成為木材膠黏劑的主流產品,廣泛用於各種木製品加工領域。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工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外木材用膠黏劑及其膠合技術發展迅速,木材及木質構件的膠合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使用膠黏劑膠合的各種木質結構無論在工業上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普遍,並且許多木製品已經代替了原來的釘結合與榫接合。隨著膠黏劑合成技術的發展及膠合技術的不斷提高,木製品行業將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