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軍。
如果將一座城市輝煌的曆史視為發達的根係,將這座城市繁榮的現實看作茂盛的枝葉,那麼,地處東海之濱的寧波,就是立於中國大地上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撥開生機盎然的枝葉,透視其發展壯大的年輪,我們驚喜地發現,原來寧波這棵“參天大樹”曾經結出和正在結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碩果——那就是寧波人創造了眾多的“中國之最”。
從河姆渡、天一閣、上林湖越窯,到北侖港、寧波諾丁漢大學、杭州灣跨海大橋:從浙東史學開拓者黃宗羲、“台灣孔子”沈光文、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金雅妹,到“克隆先驅”童第周、“斷肢再植之父”陳中偉、“網絡少帥”丁磊;從寧波幫商人創辦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寧波人胡西園研製出第一隻國產電燈泡、餘名鈺創辦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現代鋼鐵廠,到目前國內最大的進口原油加工基地“鎮海煉化”、國內最大的注塑機產業基地北侖區、“打遍華夏無敵手”的國內最大打火機製造企業“新海電子……作為曆史文化名城的寧波,千百年來孕育了諸多堪稱全國第一的文明瑰寶,誕生過眾多名垂青史的人物,為華夏文明史增添了絢麗的色彩,為祖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注入了新的活力。
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眾多舉世公認的“寧波的中國之最”外,許多熱心市民還整理挖掘到數例被人們忽視甚至遺忘的“中國之最”,如發生在1940年7月17日至7月21日、被譽為¨浙東台兒莊戰役”的戚家山保衛戰就是一例,在這次戰役中,中國軍隊在194師師長陳德法將軍的指揮下,在今北侖區小港戚家山和鎮海等地與登陸日軍展開殊死搏殺,以傷亡一千多名官兵的代價,斃傷日軍千餘人,最終將日軍趕下大海,日酋萍鄉月蜀剖腹自殺,這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海防保衛戰中首次以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戰例。還有1854年,寧波幫商人與官府各出資一半,從英國進口戰船“寶順輪”,首開國內進口現代化海二戰艦的先河,用來保護往來於寧波和浙、閩一帶海域的商船,其船長、軍官均由寧波人擔任……
這次,由寧波市政府大活動辦公室、寧波市地方誌辦公室和寧波晚報社聯合舉辦的“寧波的中國之最”征文活動,將曆史與現實中“寧波的中國之最”整理、發掘後,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裏連續刊發於寧波晚報。征文活動推出以後,市民反應的熱烈程度出乎活動舉辦者的意料。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數千人直接參與了“寧波的中國之最”的線索搜集、資料考證以及采訪活動。他們中有曆盡滄桑的專家學者,也有意氣風發的後生學子,更多的則是自覺參與的普通市民。征文期間,共收到來信、來電、來訪和電子郵件共計兩千餘件(次)。這項活動自始至終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活動本身,現在這些征文經過精心挑選編輯成書,其中部分內容還將編入《寧波地方誌》。這不但是一項頗有意義的文化工程,也使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生活著的這座城市,有助於讓人們從一個更高、更新的視角,來了解寧波這座城市的曆史淵源、現實成就和發展脈絡。
現實的寧波是曆史的寧波發展的結果,現實的寧波又是未來寧波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這次“寧波的中國之最”征文活動,以及征文的結集出書,讓人們比較深入地領略了“根深葉茂”、生機勃勃的寧波所展現出來的無窮魅力,相信未來的寧波一定會根更深,葉更茂,不斷結出“中國之最”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