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在中國按市場化的高市盈率發行股票,中國百姓能夠分享到跨國公司的成長收益嗎?如果扣除資金和資源的成本,這項投資同樣得不償失。官員們對比過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成長性了嗎?跨國公司成長性高還是中國企業的成長性高?顯然,讓中國股民去沾跨國公司金融高手們的光是不現實的。以此作為成立A股國際板的理由也不成立。
A股國際板作為海外熱錢的“池子”一說就更加可笑了。A股國際板的交易貨幣是人民幣,海外熱錢要買國際板交易的A股必須首先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如果熱錢已經兌換成了人民幣,這些熱錢憑什麼非要進入A股國際板這個“池子”,而不是以熱錢逐利的本性去衝擊政府管製的領域(因為政府管製的領域往往存在熱錢喜好的超額利潤)?那些脫離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發展A股國際板,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之行動,實屬於追求個人政績的金融冒險。我們需要警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變成“上海金融敗國中心”和“上海金融賣國中心”。
A股國際板一旦推出,在中美金融戰略對話的談判桌上,可以預見中國領導人將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麵。這是因為在人民幣沒有被全球企業和個人當作結算貨幣、支付手段的情況下,如果放開海外的跨國公司在中國A股國際板發行上市,那麼後果必然是快速而合法地耗盡中國的外彙儲備,加速中國經濟金融危機的爆發。相反,如果中國證監會以慣用的行政手段傾向性地選擇國有背景的紅籌股公司在國際板發行上市,而限製美國及其盟國的跨國企業在國際板發行上市,那麼美國企業、政府、國會必然做出一係列強硬的反應,並在中美金融戰略對話上對中國領導人施壓,給中國戴上非市場化國家的帽子,采取一係列經濟金融報複手段。這時中國領導人該如何選擇?可見,由個別金融部門和金融官員巧設名目,由彙豐銀行等海外企業推波助瀾的國際板策劃也許可以給一些部門和官員帶來虛名、政績和利益,但是卻給國家金融安全和中央領導人帶來無法預估的壓力和麻煩。
美國“巧實力”是指美國借助美元霸權以及全球金融與商品市場的定價權進行巧取豪奪的力量。全球任何麵向美國資本開放的金融商品市場都是美國“巧實力”的戰場,美國需要擁有且必須擁有絕對的話語權。A股國際板的推出,本質上是把美國的“巧實力”直接引入了中國本土,把戰場設在了自家的院子裏。我們不應該為了慶祝一場虛假的勝利(如外彙儲備超過3萬億,GDP總量世界第二)而把特洛伊木馬(即A股國際板)搬到國家金融安全的城牆裏麵,把金融病毒移植到證券交易所,把金融鴉片產品的交易放到每一位中國投資者的電腦桌麵上。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中國以綜合國力和外彙儲備為後盾,堅持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保護外彙儲備的穩定(正如美元不可自由兌換為黃金以保衛美國黃金儲備的穩定一樣)。之後,把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推向全世界,用人民幣向發達國家購買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購買資源,在全世界各地購買金融、產業、土地的控製權,總之,把人民幣發向全世界。最後,放手和動員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嚴重缺乏發展資金的中小企業,利用國內創業板的高市盈率向這些持有人民幣的國家、企業和個人發行A股,把發出去的人民幣回籠回來。這才是符合國家利益和民眾利益的做法。這種貨幣循環路徑正是西方金融帝國選擇的資本運動路徑。那些呼籲設立A股國際板的專家為何對此視而不見,而偏偏設計出一個完全相反的、出賣國家利益和民眾利益的方案呢?他們的所謂“國際視野”又到哪裏去了?麵對這一問題,鼓吹推出國際板的理論家們一定會辯解道:“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人民幣不是美元,不是全球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既然如此,我們有何理由要以發展中國家的國力,通過A股國際板向發達國家輸送美元儲備呢?”